浅谈教师伦理视角下的惩戒教育

时间:2022-06-28 05:30:00

浅谈教师伦理视角下的惩戒教育

【摘 要】惩戒是教师教育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随着“师生平等”、“赏识教育”等理念的提出,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教师惩戒教育的力度也逐渐被弱化。事实上,惩戒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古今中外的教师伦理要求教师有效的应用惩戒教育。

【关键词】教师伦理;惩戒教育;有效应用

近年来,随着各类对学生侵权、伤害事件频频曝光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倡导,“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师生平等”等理念纷纷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甚至出现“无批评式教育”的论调。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不乏滥用维权“武器”与教师抗衡的学生,如若教师选择放任其自由,而不行使相应的惩戒措施,那么最终将导致师生错位的局面的出现。

一、关于惩戒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惩戒”一词的解释是:“通过处罚来警戒。” [1]在学校教育领域中,“惩戒”是指:“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目的。” [2] 然而,很多人对“惩戒”这一概念是陌生的,故而出现了将它与“体罚“混同的错误理念。诚然,就词义来看,两者的差异不大,“体罚”在学校教育领域是指:“施加惩罚使学生身心感受到痛苦,以促使其避免痛苦,改正错误。” [3]但是,两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故而,反应在效果上可以看出,惩戒使学生悔改的同时增加了教师的威信,也增进了师生情谊;而体罚则是使学生被动的改正错误,却进而触发了学生的叛逆心理,甚至会触发更为严重的违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惩戒是教师维护教育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正当权力,而体罚却是一种与师德格格不入的违法行为。

二、关于教师惩戒教育的现状

目前,教师惩戒教育缺失现象非常突出,许多老师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采取的是不作为的态度,惩戒教育处于“搁浅”状态。其具体表现和教师伦理层面的原因主要有:

(一)、推行赏识教育,片面排斥惩戒教育。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本身就存在着对惩戒教育的误解,并将它与赏识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应该通过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通过适当提醒,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惩戒教育是违背赏识教育原则的。

(二)、以教育“精英”为己任,放弃对部分学困生的“转化教育” [4]。这出自教师本身的伦理缺陷,一味追求“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了本该遵从的公平对待的原则。所谓“精英”自然无需用到惩戒措施,而对学困生的忽视无疑是自主的放弃了惩戒教育。

(三)、为守法、守制而弱化惩戒教育。《教师法》第八条规定了教师应履行的义务,其中就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此

(四)、转移惩戒权力以“避嫌”。这主要与整个社会非理性的教育观和市场经济下异化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

三、教师伦理视角下惩戒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惩戒教育的存在在教师伦理角度看是可以得到支持和佐证的。可以说,惩戒教育是教育的伦理要求之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传统教育伦理要求层面

1、中国的传统教育伦理要求。中国的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的规训,讲求“严师出高徒”。诚然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惩戒往往伴随着体罚,即“有辱性”的惩戒。但是不可否认传统师道的伦理要求中惩戒占有很重的地位,虽然不可为现实所沿用,但是必然有其借鉴意义。

2、外国的传统教育伦理要求。17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来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 [5]夸美纽斯无疑是反对体罚这种极端的惩罚形式的,但是他同样重视合理的惩罚,认为这是无可争辩的。此外向来提倡尊重儿童的杜威也曾有这样的论断:“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6]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7]故而,就外国教育传统来说,对于惩戒保持着较为一致的赞同观点。

(二)、现代教育伦理要求层面。现代教育理念讲求和谐,尤为注重师生伦理关系的和谐。《教师法》、《教育法》等各项法律保证了学生与教师处于同等地位,改变了传统师生交流中教师占有较高话语权的状况。但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天平向学生倾斜的状况。

(三)、社会现实要求层面。中国现实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迫使教师放弃惩戒教育的舆论,并随社会发展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然而,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就学生来说,教师惩戒的丧失使其没有得到全面的教育,学生的是非观没有得到正确引导,无论是对学生自身还是对整个教育界来说对不是什么幸事。故而,为了完善教育体系,惩戒是不可被抛弃的。

四、惩戒教育的有效应用形式

惩戒与赏识一样,本身并不具有教育性,故而要把握度的问题。惩戒的滥用会导致极为负面的教育效果,这也正是如此之多人误解惩戒教育的原因所在。要达到惩戒的有效教育作用,在教学应用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

(一)、惩戒应当被应用于道德领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教师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看到需要责备、毫不留情的东西。教育过程一个很大的缺点,就在于许多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去同孩子的淘气、恶作剧作斗争。值得去责备的却是那种播下利己主义种子的行为以及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精神世界的行为。”[8]因此,教师在运用惩戒教育时必须明确的一件事是,惩戒的目的在于纠正学生道德品质上的误区,例如责任心的缺失、是非观的模糊等。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由好奇、求知等天性引发的淘气、恶作剧并不在惩戒的范围内,这是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并不属于道德领域,不应有所压抑。

(二)、惩戒的公正性。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求公正,是每个教师道德上的规范。体现在惩戒上也是如此。其一、对惩戒的受体一视同仁。并不考虑到学生的成绩、家境等因素,同错同罚,不出特例。其二、对惩戒力度的把握要公准。小错微罚,大错严惩。做到错误和惩戒力度的对等。

(三)、惩戒教育和赏识教育并行模式。古语有“赏罚分明”之说,运用在教育理念上也应当如是。在大力推行赏识教育的当下,如能尝试将惩戒和赏识合理的结合起来,开创“惩戒―赏识”教育,不仅能有效的克服赏识教育的弊端,也能够凸显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行业的推陈出新性。当学生有所进步是给予鼓励,在其作出错误判断是予以纠正和适度惩戒,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实现惩戒教育时应当注意以上几点,则人们对于惩戒教育的看法才能得到转变。此外,教师本身也应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当做是师德的一部分,才能做到积极有效的将惩戒教育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M].商务印书馆,1994:163.

[2]劳凯声.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76.

[3]劳凯声,郑新蓉.规矩与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268.

[4]张宏.中学惩戒教育缺失现状和对策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47.

[5](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8.

[6]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01.

[7]吴式颖等编译.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7.

[8](苏)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05.

上一篇:品小说 谈名利 道思想 下一篇: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