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骆驼评价指标的中国银行经营效率实证研究

时间:2022-06-17 04:33:57

基于骆驼评价指标的中国银行经营效率实证研究

摘要:以骆驼(CAMEL)评价体系中所包含的评价指标为总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关于中国银行绩效评价的模型,对中行2003年至2006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中行经营业绩、盈利能力、不良贷款情况、成长能力等在各年之间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股份制改革对我国中行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银行;经营效率;骆驼评价体系;主成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5-0069-03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经营效率的高低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相继进行股份制改革,并在国内外上市,取得了很大成功,也对国内银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评价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为国有银行产权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银行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骆驼评价体系(CAMEL)因其能较为全面的反映银行经营的现实状况,所以,得到学术界的特别关注。在国外,Dominic Gasbarr运用骆驼评价方法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银行系统的经营稳定性和绩效的变化进行了研究[1];Robert Deyoung运用骆驼评价方法和厚前沿面成本分析法(Thick Cost Frontier Approach)进行分析,从成本效率角度研究了银行的经营管理质量[2];在国内,孙文合等将银行“三性”、杜邦模型和骆驼体系相结合,对我国2004年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3]。但是,这些文献都是从商业银行系统的角度来考察经营效率的,而很少从具体的单个银行来考察经营效率的变化以及改进的方法。

本文以骆驼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关于中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模型。结合所提出的评价模型,本文以中国银行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对其股份制改革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进行了重点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二、基于骆驼评价指标的银行效率评价模型

骆驼评价体系的正式名称是“联邦监督管理机构内部统一银行评级体系”,是对银行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的综合评价。此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资产的流动性,这五个方面的首字母组合在一起正好构成英文单词骆驼(CAMEL),因此称之为骆驼评价体系。骆驼评价法一般用于银行体系效率的评价,但因其评价指标涵盖了银行经营的所有方面,故运用这些指标对中国银行的经营效率进行综合的纵向比较分析。

1.模型指标的选取

根据综合评价问题应满足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论文中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这9个指标涵盖了骆驼评价体系的五个方面。对各项指标赋予权重时参考标准的综合评价法。标准综合评价法更注重盈利能力的重要性,其次才是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三者分值的比例分配是5∶3∶2。选取的指标体系如下页表1所示。

三、对中国银行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中所使用的样本数据主要是来源于中国银行网站所公布的2003年至2006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金融界网站(www.省略)提供的中国银行股票资料及其他相关监管部门的数据,并经过综合整理后得出。经过整理的样本数据如表2所示。

3.结果分析与效率评价

从表4可以看出中行的综合业绩总的来看并不佳。从2003年到2005年,经营效率呈下降趋势,但在2006年获得了较高的增长。分析其原因,股份制改革对中行提出的要求更为严格,使得中行在自身调整过程中某些方面面临严峻的考验,比如不良贷款一直居高不下,还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中行的资产负债率、管理水平和流动负债比率有明显的改善,资本充足率也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水平,使得中行抗风险能力能够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化;另外,总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增长率总体也呈增长趋势,银行股本收益率水平保持在正常水平上,这样构成了中行保持正常运营的原动力。中行抗风险能力增强和稳定收益的综合效果部分抵消了不良贷款增长等方面的弊端,使中行总体的评价结果出现了虽然目前比较灰暗,但预期前景光明的局面。

从评价结果看中行的不良贷款是逐年上升的,2004年实行的股份制改革使中国银行原来隐藏的不良贷款浮出水面。虽然中行的不良贷款逐年增加,但并没有出现大幅增加的异常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中国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进行了收购和经营,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行在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对不良贷款采取了有力的控制手段。中行在今后的经营中应进一步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管理,逐步减少不良贷款,努力提高银行资产的质量,这样才能和外资银行以及其他强大的竞争对手抗衡。

中行的盈利水平波幅较大,从2003年到2004年增长较快,2005年达到较稳定的水平,但从计算结果来看2006年上半年的盈利水平与2005年相比略有降低,这是因为2006年的盈利水平是用2006年上半年的2倍估计得出的,一般来说银行后半年的盈利水平要比前半年高,以此数据作参考,如果没有出现异常,预期中国银行到2006年末的盈利水平将高于2005年。

中行的成长能力从2003年到2004年呈增长趋势,但在2004年后出现下降。这反映中行在股份制改革中处于调整状态,制度的改革对中行的成长提出了挑战。股份制改革对中国银行造成的影响是全面的,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冲击,中行受到股份制改革的冲击后短期内出现徘徊停滞甚至暂时的倒退都是正常的,但长期内成长能力应该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从长远来看,股份制改革将优化中国银行的结构,增加其营运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其综合实力的提升,经过初期的波动和冲击后,预期中行将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可见,2004年的股份制改革对我国中行的各个方面,不管是综合业绩,还是不良贷款、盈利能力、成长能力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些变化有些促进了中行的发展,有些却对中行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中行应尽快适应股份制的转换,增加自身的抗风险、抗冲击能力。股份制改革是一个试探性改革的过程,在国内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中行只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化挑战为机遇,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股份制改革前后我国中行整体的绩效出现了短期的恶化,但总体趋势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较好,但不良贷款率仍需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中行作为我国股份制改革的试点银行,在从国有银行到股份制银行的过渡和转变过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这可以为其他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所借鉴。中行如果想要在今后提高整体经营业绩,必须注重经营能力、资产质量、流动性要求、资本充足以及盈利能力的综合权衡,并把盈利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消费、收入约束与股票溢价 下一篇: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