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金流动性的认识与疏导

时间:2022-06-20 02:32:12

对资金流动性的认识与疏导

摘要:为解决我国目前所存在的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以分析资金流动性对经济影响的两面性为出发点,探讨当今中国存在的资金流动性过剩所产生的直接原因,并结合资金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后果,分析这些原因背后的联系,为解决和控制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得出构想方法,即需要将收入分配改革外汇管理改革与行政政策货币政策相结合,让内在变革和外在动力共同作用互相协作,使经济能够更加健康有效地发展。

关键词:资金;资金流动性;流动性过剩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5-0060-02

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证券市场指数不断创历史新高,其繁荣景象让人感到震惊和茫然。仿佛市场有用不完的钱――这其实是资金的流动性在追逐资产的价格,催生了供不应求的场面。何为流动性?如何应对治理流动性?对此谈些笔者的浅见。

一、如何认识资金的流动性

何谓流动性?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人们相对于其他资产,对货币有偏好,形成了货币的流动性。

资金流动性,它是一个国家乃至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血液。充裕的资金流动能够满足人民生活富足的需要,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效率。但是,流动性一旦超过经济所希望的标准,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从其内涵来解释流动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种解释,资金流动性是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形。这种流动性如果存在过剩,其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第二种解释,是准货币的持续增加。这种解释认为,准货币的持续增加,表明现实的货币供给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需求,这些“剩余的流动性”就转化为暂时不准备投入使用的定期存款,或被投入到股票等非实体经济领域,其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第三种解释,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券、股市和企业债等方式所能获得资金的状况。如果企业取得资金的环境过于宽松,那么就存在流动性过剩。这种流动性过剩的潜在危害首先是可能带来经济过热,而后则可能因产出过剩而使经济陷入通缩。第四种解释,是指金融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存贷比的持续走低。这种情况下流动性过剩的危害是给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造成很大压力。第五种解释,是指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宽松。银行间市场利率往往被视为流动性是否过剩的关键表征。

从上述的解释中,我们看到资金流动性具有两面性:对经济虽有积极的作用,但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并合理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是我们必须认真应对的。

二、资金流动性现状分析

流动性过剩最直接的表现是房地产和股市。各地的房价自2005年下半年起一路走高,个别竟疯长一倍,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合理预期。过去一年,股市的价格也不断攀升,上证指数屡创新高。其原因就是资金流动性增加,催生了资产价格的膨胀,使经济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外部金融冲击考验着我国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

经济学家左晓蕾指出:“由于国内各界都形成人民币每年升值5%的预期,所以进来的资金固定了风险。”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引来各方游资纷纷进驻国内市场,以待时机进行炒作。

有同样效果的还有中国的股票市场,百分之百利得使更多的热钱、游资进入国内市场进行投机和套利。中国目前已有8万亿元的外汇存款,而央行票据冲销了的比重只有1/4。另外,外贸持续顺差,幅度不断扩大。2006年,中国实现贸易顺差1 775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27.2%。贸易顺差带来的是外汇储备的增加,这使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继续加强。

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受到来自外界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正确的解决,使它不进一步扩大为危机,是我们此刻必须思考的问题。

2.金融机构面临外忧内患

目前,各大国有银行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市,获得大量直接融资。再加上各类存款,金融机构具备了大量资金,但运用资金进行盈利的方法却十分的单一,主要渠道依然是贷款。在渠道单一,银行又有要求盈利的经营压力的情况下,扩大贷款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了。2006年金融机构信贷新增3.18万亿元,超出既定计划的27%。但银行的超额贷款是在要求盈利的压力下进行扩张,真正安全可回收的贷款却难以保证。且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股市等被严重高估的市场,造成这些市场的价格继续走高,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倒挂,使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资金流动性问题,已经成了我们整个金融系统里最脆弱的一环。

3.高储蓄率使资金流动性过剩更加严重

我国的储蓄率一直都维持较高水平,而较高的储蓄率意味着较多的国民收入用于投资,则储蓄转化为商品劳务形式通过经常项目流出本国,形成经常项目的顺差。而现状是居民储蓄企业的储蓄率增长速度已经放缓,让储蓄率高居不下的是政府储蓄,其中,财政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增速分别高达39.45%和27.79%,远高于全部存款平均增速17.11%。政府储蓄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投资的增长带动储蓄的需要,另外,在收入分配中对政府的倾斜使政府储蓄的增加速度快速上升。对政府储蓄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关系着其他两个问题的解决:储蓄的增加使银行陷入信贷进退两难的处境;储蓄的增加使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本币有升值预期,更多游资将进入。所以,解决政府储蓄问题,是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的源头所在。

三、破解资金流动性的政策措施

解决流动性最大的问题不是方法选择少,而是难于找到真正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现状,大力推进扩张型财政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的重新确立,保证了社会的公正、公平原则,使整个社会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效益。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的现状,提高个人实际收入的比例将会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增加,对解决政府的高储蓄率有直接影响。另外,政府应大力推进扩张型财政政策的运行。运用更多的政府支出来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比如,对医疗系统进行改革对教育加大投入等民生问题。这是对政府储蓄增长过快问题的最公平的解决方法。

2.改变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

改变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成立独立的外汇管理机构。管理的独立性是确保一国货币政策能够快速有效的关键,避免外汇管理会因其他目标被牺牲,真正做到管理的有效性。还应改变目前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减轻由于强制结售汇制度给外汇管理带来的巨大压力,转变由于外汇管理责任全部留给国家而带来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低。将我国外汇储备的‘储汇于国’转变为‘藏汇于民’。

3.慎用行政政策,做到同向、长期、稳定

分配改革、外汇管理改革都是长期的内部变革,相对各种行政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则是最直接且容易操作的手段。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和利率。去年7月以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多达四次!这足以看出中央银行对治理资金流动性问题的决心。但是,存款准备金更多的作为给社会的一种信号,直接效果十分有限且需要一个较长周期。目前,央行应用存款准备金进行持续微调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货币工具,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目的是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它的缺陷是其短期性,这表示偿还的时限可能短于我们所希望的时间,流动性问题还未能解决,新的流动性又重新投入市场。发行较长期的央行票据会更加适合解决目前的困境。

加息是很多经济学家支持的方法。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陶冬都表示加息不可避免。加息将控制贷款规模,缓解贷款投放过多的局面。但是,加息会不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变高?会不会风险大的项目更容易获得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隐患?银行的盈利问题会不会进一步严重化?这些都是我们在考虑加息政策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许会成为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鲁政委.重新审视“流动性过剩”.http://www.省略.2006-11-24.

[2] 石朝格.多管齐下破解银行资金流动性难题[N].中国证券报,2005-12-14.

[3] 陶冬.资金流动性泛滥 人民银行请连续加息.21世纪经济报道.网易www.省略,2006-05-06

[4] 吴敬琏.行政措施力不从心,央行加息不可避免.人民网,2007-01-15.

[5] 杨涛.流动性过剩:外症须内治[N].中国经营报,2007-01-08.

[6] 张学庆.加息“隔靴搔痒”“流动性过剩”困局难解[J].理财周刊,2007-01-23

上一篇:新型工业化与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下一篇:物流金融:实现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