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时间:2022-06-17 02:42:22

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全球气候变暖、自然资源枯竭、土壤流失和退化,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直接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绿色经济”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经济的定义,也尚未建立统一的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给我们在进行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分析时带来很多不便。鉴于此,论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拟在此基础上对绿色经济进行诠释,并据以建立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分析提供参考。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89年皮尔斯所著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其对绿色经济的诠释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生态化为基础,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为基本产业链,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平衡式经济。而联合国环境署(UnitedNationalEnvironmentProgramme,简称UNEP)对绿色经济的定义是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绿色经济”问题的研究,并从不同的分析角度给出对“绿色经济”定义的诠释。刘啸(2013)分别从哲学和经济学角度阐述了绿色经济的理论内涵。哲学上,首先阐明了绿色经济的价值观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绿色经济的哲学内涵;经济学上,提出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强调“外部性理论”,即是绿色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内涵,指出构建“绿色经济”理论———可以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下保留“理性人”假设,将“外部性理论”提升至同劳动、资本、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劳动、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的配置,让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来解决生态环境的外部问题。杨茂林(2014)指出绿色经济是以认为发展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根本取向、以生态资本为基础要素的、可持续的经济形态。赵晓光,张源方(2014)总结季铸教授对绿色经济的定义: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唐啸(2014)通过综述国外已有的对绿色经济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研究文献,总结出绿色经济概念的变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单一生态系统目标阶段;经济———生态系统目标阶段;经济———生态———社会符合系统阶段。同时指出绿色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可以分为效率、规模和公平三种导向,在对三种导向的绿色经济进行综合评述的基础上,得出其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启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经济———生态———社会的复合系统视野下进行全面改革,必须全面考量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发展目标,不可偏废,必须破除将生态保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视为相互抵触、非此即彼的发展观念,而应充分比较不同目标,寻求经济发展、生态盈余和社会稳定三者共赢的措施和手段。尽管大家对绿色经济的具体解释存在差别,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解释中找到共同之处,也就是绿色经济是一种高效、节约、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内容涵盖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领域,强调这四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优化处理方法

论文对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源自于上文对绿色经济含义的总结,也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效率、公平为导向,从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社会系统四个方面设计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一)设计原则。

在具体构建绿色经济指标体系时,遵守了如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应能够充分反映绿色经济的内涵,且含义明确,计算方法科学,计算数据可靠;(2)全面性原则,即指标体系涵盖的内容相对较完整,能涵盖绿色经济含义中涉及的整体思想及主要方面;(3)代表性原则,在遵守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分析,以避免信息重叠产生的影响,在全面、重点反映绿色经济发展情况的前提下,避免浪费;(4)系统性原则,绿色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宏观经济运行系统,其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从整体角度把握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使各指标之间形成有机衔接,才能揭示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相互关联;(5)可操作性原则,所有涉及的指标须有可靠地数据来源,应具有能够获取的现实可能性,具体处理时还应考虑数据获取及处理的难易程度;(6)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所用数据的统计口径应该一致,方便进行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

(二)优化处理方法。

由于绿色经济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在遵守上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为避免指标过多导致的信息冗余,同时也考虑到数据搜集难度及成本等问题,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根据经验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处理,主要内容有:(1)全面性、可行性检验,指标体系是否包含了目标的各个方面,每个指标是否可以直接或间接获得;(2)相关性检验,若同一个层次的各个指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那么在对各指标的信息进行综合时,会使其所反映的信息产生较大重叠,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可以通过相关分析判断各子要素内部及各子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Pearson相关系数),并以此为依据来对相关性较高的指标进行精简。(3)有效性检验,在相关度较高的各个指标之间,如何确定保留哪些指标,剔除哪些指标,可以通过有效性检验实现。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如果所有被评价的对象在某个指标上呈现几乎一致的评价值,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评价指标几乎没有鉴别力(无效);相反,如果被评对象在某个指标上的评价值出现明显的差异,则说明这个指标有较高的鉴别力(有效)。具体可以采用标志变异系数来判断,保留相关度较高的两个指标中变异系数较大的指标,剔除变异系数较小的指标。

三、绿色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文对绿色经济含义的总结,按照层次分析的思路,将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三层:第一层是目标层,即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层为系统层,包括经济发展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社会发展系统;第三层为指标层,包括各系统层中的代表性指标。具体构建:首先,在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指导下,经过理论和经验分析提出绿色经济评价的初始指标体系,然后进行优化处理,最后形成绿色经济综合评级指标体系。整个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子系统,共17个指标构成,其中城市化率以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度量,人均受教育年限以现行学制年数(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以上16年)为系数进行近似折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按如下公式近似测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数+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数+已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6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数-16周岁及以上在校生数)×50%+(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已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户籍人口数×50%。

作者:刘倩 郭晓梅 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金融学院

上一篇:商场布局经济学思考 下一篇:民族音乐美学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