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取代市场节约了什么成本

时间:2022-06-17 02:20:42

企业取代市场节约了什么成本

摘要:本文从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出发,在定义交易成本和隐性契约成本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企业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指出企业内化部分市场行为带来的成本节约主要是隐性契约成本的节约,从而可通过降低契约成本来减少企业面临的成本问题。

关键词:企业 市场 交易成本 隐性契约成本

一、导言

自从1937年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rse)发表《企业的性质》以来,围绕企业产生的原因、企业规模与边界、交易成本等问题的探讨论从未中断。交易成本是什么,企业是否因交易成本而产生,企业内化市场行为是否真的能够节约交易成本,企业的边界和规模是否如科斯所言由交易成本决定,诸如此类问题,后继的经济学家却对此各抒己见,难以达成共识。更为重要的是,虽然从科斯开始,阿尔钦安(Alchian)、德姆塞茨(Demsetz)、张五常(Steven Cheung)、诺斯(North)、威廉姆森(Williamson)等关于什么是交易成本都有自己的一番解释,但对于企业运行有哪些交易成本,市场运行需要哪些交易成本都没有明晰的说明。本文旨在从《企业的性质》开始,梳理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各位学者对交易成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为交易成本定义概念,进而揭示企业和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指出企业内部化市场行为在什么方面带来的成本节约。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成本节约依然是一个定性的判断。关于交易成本,至今没有完善的算法和模型能够对其进行准确衡量。原因其一,交易成本其实是制度成本,那么究竟哪种制度是最优的制度,无法解决也就丧失了衡量的标的物;其二,对于制度的每个组成部分,哪些是必要交易成本,哪些是非必要交易成本,也没有定论。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解释,目前能够得到的一种结果很可能是一种“满意解”:A制度优于B制度,但A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很快又会被其它制度所取代,这就导致目前交易成本的节约只是一种相对节约。关于交易成本,罗纳德·科斯于1937 年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费用,最明显的就是发现相对价格的费用”;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对交易成本进一步补充为“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费用”与“利用价格机制也存在其他方面的费用”。阿罗(1969,Arrow)则在广义制度背景下提出“交易成本概念”,从“交易活动是构成经济制度的基本单位”这一制度经济学的根本认识出发,将交易成本定义为“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使“交易成本”作为一个术语真正出于制度分析的中心地位。关于交易成本定义,笔者更倾向于《交易成本的本质》中的定义,它是对以上几种意见的综合。《交易成本的本质》指出:交易成本的本质就是与交易有关的制度运行成本,它分为必要交易成本和非必要交易成本。企业和市场都是一种制度。交易成本存在的理由有三个:与交易有关的制度的存在;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备问题;人的有限理性和趋利性。根据交易成本的定义和其存在理由,不难发现,企业作为一个组织而存在,需要必要的制度构建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一旦制度得以建立,制度的运行也就需要一定的成本。当市场中没有企业时,为维持企业运作的成本当然也就不存在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借鉴《交易成本的本质》对交易成本的定义,认为所谓交易成本,就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或者是市场交易行为正常进行所必须的制度成本。这种制度成本有时候包括一部分非必要交易成本,如成本。因为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某部分非必要交易成本比另一种制度体系下的成本更高,带来的效果可能也更好。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析情况下,企业更能持久有效经营一样。任何一种制度都包含一定的非必要交易成本,非必要是相对于理想世界而言,而现实世界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也可以说,非必要交易成本是对不完全世界的一种妥协。当然,这里的企业代表的是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的企业,以排除可避免的低效率带来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必须区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别。如生产十辆汽车需要10吨钢材,但甲公司在自己的组织结构上基础上需要两个管理人员,而乙公司在自己的组织结构基础上需要四个,前者代表生产成本,后者则是交易成本。自然而然,这种对比会让人去比较企业运转的成本与企业所取代的部分市场行为的成本之间的大小,以此判断企业存在的原因和意义。那么企业和企业所取代的那部分市场在运行中各自需要哪些成本呢?

二、市场与企业运行成本及比较

(一)市场运行成本 正如张五常1983年在《企业的契约性质》所描述的那样,假如市场中不存在企业,而只有类似于封建社会中的家庭生产地单位,市场的有效运行会产生四种成本,即缔结契约的成本,产品属性信息的获取成本,考核的成本和计酬的成本四种。在不存在企业且每个个体只能进行简单生产(如果能完成许多个步骤协作生产的话,个体生产单位将会与企业无异)的情况下,如果一件产品有Y个生产步骤,那么就需要Y个生产者完成。为了保证整个生产的持续进行,每个生产者必须与产品下一步骤的生产者签订契约,否则某一步骤的生产者很可能生产出无人问津的半成品。极端的情况下,每一步骤的生产者需要与除了自己之外的其它任何步骤的生产者签订契约,因为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中断将导致最终利益的无法实现。当需要签订如此多的契约时,契约成本的水涨船高也就在所难免了。这里的契约成本包括组织谈判、为谈判所获取信息的成本。正如威廉姆森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所言,企业相对于市场有更强的控制力和激励措施,这种控制力和激励措施源于从企业内部能比从市场中获取更优质、多丰富的信息。市场生产中难以驾驭的信息导致的信息成本成为分散生产者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而且,生产越分散,需要控制的环节就越多,失控的概率增大,违约风险带来的风险溢价成本构成市场生产中的另一大成本主体。与之相对,在企业生产情况下,企业家或者雇主只需要同时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进行谈判,采用标准化的契约,以取代市场过程中的一系列契约,带来的成本节约。产品信息的获取成本、考核的成本和计酬的成本伴随于复杂的生产过程和一系列契约而产生。当复杂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市场而不是企业中进行分散生产时,就需要各个生产者对其它生产者的产品进行鉴别以确保质量合格、对生产者的付出进行考核以对其支付,对产品价值进行判断以给定出价。如果半成品的价值、劳动者生产过程中的付出可以准确无误的判断,“无形的手”完全可以取代“有形的手”,这在张五常提出的计件生产中可以看出。问题是,产品是根据其对消费者的效用而判断其价值的,半成品虽是作为最终产成品的组成部分,却因为对于消费者没有价值而难以在市场中进行合理定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必须通过上文所说的契约方式产品其它环节的生产者签订昂贵的契约合同,已达到对半成品质量和性能的控制,契约成本由此产生。不难看出,内部转移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而言,具有更大的优势。同理,劳动者的付出也无法根据半成品的产量来合理估价,最终消费者可能不会购买该产品,或者为防范风险而出价过低。如果通过契约协定来规定产品的质量和交易双方的权力,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又会直接导致难以为继的高昂契约成本。相反,在企业生产中,企业无须衡量每一步骤、每个劳动者的成本,只需要根据最终产品来定价,即计件生产,省去了中间繁冗的考核和计量环节,并通过出售产成品实现收益。张五常正是基于这种“计件制”思想来阐述对企业规模和边界的理解,完善了关于《企业的性质》的讨论。过程的简化、中间环节的减少,这些市场行为的内部化过程,就是成本的节约过程。

上一篇: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下一篇:研发支出财务处理方法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