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环节的设计

时间:2022-06-16 11:57:22

浅谈历史教学环节的设计

课堂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引,而问题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问题的设计。随着历史课堂教学的逐步深入,如何向45分钟要效益、如何向将教材结构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前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展开,我校深入进行“4+1”新的教改模式,即预习、交流、展示、拓展提升、当堂检测。下面以世界历史第一册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及做法做简单阐述。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我校把学生的课前预习放在“正式课型”的地位。没有预习不能上课,预习不充分也不能上课。在每上一节新课之前,我至少安排学生预习10分钟,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整体感知课文思路、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预习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合作、彼此交流、督促检查。为了上课时能跟上整堂课的思路,为了能很好的展现自己,学生都认真准备。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学生通过预习,已大致了解革命的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到正式上课展现时,就能进一步提高分析、综合、归纳等能力。预习环节的强化实施,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自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

1.预习交流,确定目标

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再相互交流约2分钟,确立本节主要目标,然后由2~3名学生复述目标,其余补充,由四名学生以题组形式板示目标,最后师生强调本节重要目标。如英国革命的原因、革命的过程、革命的结果以及革命的意义。

2.分配任务,立体教学

我将四部分的内容分成两大块,1~4组先完成革命的原因及过程;5~8组先完成革命的结果和意义。前后两排同时进行不同的内容,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激励学生争先恐后的探求知识、率先在同伴面前完美表现自己。

3.完成任务,合作探究

针对自己先分到的目标内容,采取同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组长检查督导等方式,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得知识。教师巡视整个课堂,及时指导、点评、监督各小组的学习进展情况。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优等生充当了“小先生”,相对落后的学生也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上进心。全班学生都感觉有了展示自己的小天地。在这样的小组交流中,优等生为当好带头人,积极准备发言的素材,动脑思考,力争在同伴中展示一些高深的见解,他们自觉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些不善言谈的学生在这样的小场合中,也能争得自己发言的机会,逐渐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在这样的求知过程中,同学们之间相互商讨,共同分析,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小组交流中,教师成为每个组的“旁听生”,或者临时加入到一个组的学习过程中,蹲下身子,细心聆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或稍加指导,对没积极参与交流的同学及时提醒。第四步:展现拔高,师生互动。在第三步每个同学完成的好坏,均在这一步登台亮相。

4.上一堂课的关键和核心

这一步是前后两大排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过程,也是一个竞赛学习结果的过程。1~4组的学习结果我是这样展示的:对于“革命的原因”,我提出让2~3名同学抢答。并有两人板演,一个绘《新航路开辟图》。问题“革命的过程”。对过程中六件事,我先让同桌相互提问;又抽一个提问2~3名同学,对桌板演。为考查能力,我提出“归纳克伦威尔的事迹”,并评价其人。班内同学立即争问抢答,并且有三名同学主动抢着板演,又有同学提出“王朝复辟”的原因及“在我们中国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其他同学七嘴八舌地议论。最后2~3人在班内“亮出”其观点。这样的过程,结果,全是给予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均是从学生口中说出的。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得到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极大限度地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5~8组的学习情况我又变换形式展现:对于革命的结果,一个同学以“材料题形式”考查同学们的理解识记情况,明确了《权利法案》的相关问题及“君主立宪”的含义;关于革命的意义。让优生说出自己熟练巧记的经验——分层理解识记,即让3~4人一层层说下去,再让2~3人三层意思总说,最后出一材料题,深刻理解“革命的世界意义”。在这种学习中,学生充分动脑思考、质疑问难。如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后,一学生提出“为什么英国革命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班内同学积极思考,从不同侧面给予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革命意义中为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而不是“第一次”呢,别的同学给予解答,这说明“众人拾柴火焰高”。

5.穿插巩固,全面掌握

在这一步中,给学生再留2分钟左右的时间查缺补漏,或前后排同学相互检查、督促学他人之长,最后对全部内容当堂检测。

三、新课改中的两大转变

1.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加强评价改革指导

评价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深切感受,学生的课程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善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

上一篇:“别样”的夕会课 下一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四环节”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