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四化”协调动态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6-16 09:04:34

城镇化对“四化”协调动态发展的影响

摘要:城镇化是“四化”发展的重要推力,本文根据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份的“四化”发展数据,采用Malmquist-HR-Xtlogist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对“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人口转化、社会发展以及环境改善等对“四化”协调发展助推乏力,经济增长对“四化”协调发展作用明显,教育资源对“四化”协调发展作用不明显,基础设施的共享性不足。因此,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注重绿色发展,采取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式发展方式。

关键词:四化协调度;城镇化;Malmquist-HR-Xtlogist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十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扩需,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关键①,必须大力发展城镇化。城镇化通过人口聚集的规模效应,有效刺激内需的增长,带动“四化”发展。

为了深入分析城镇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上的作用,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理论逻辑研究,另一方面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之间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具体而言,一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从二者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上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而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对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实证研究的内容上看,主要表现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及区域发展差异,城镇化与工业化对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共生及互动关系以及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关系等。二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从二者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上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加速提升城镇化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协助、推动作用,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都是建设新农村的手段和路径;从实证研究的内容上看,主要表现在: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城镇化与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的关系,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等。三是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研究,从二者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上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城镇化是信息化的空间形式,信息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信息化的载体和依托,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发动机;目前,鲜有学者就城镇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论证。

此外,目前对“四化”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概述上,更多的是侧重“三化”的研究。在“三化”的理论研究上,普遍认为工业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并加速发展起来的,但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又对带动工业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加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协助、推动作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在“三化”的实证研究上,内容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及对经济的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动态关系,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概念内涵及内在机制的检验。

从现有文献来看,自“四化”协调发展的概念提出之后,对“四化”的系统研究始于2013年②,研究强调了“四化”发展对破解当前中国发展难题,尤其是城乡一体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作用,其中突出了信息化的提升作用。但是,鲜有就“四化”协调同步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这为本选题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而定量的实证分析能够更好地暴露“四化”协调发展的问题。

正如崔凯、冯献(2013)所述,中国自1950年就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四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成绩也隐藏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城镇化的发展颇具争议,突出表现在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及作用上。本文所要思考的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程度,也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到底对“四化”发展有何影响。本文将以中国2000-2011年31个省份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城镇化水平对“四化”协调度发展的影响为研究目标,系统性分析在考察期内中国“四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中国“四化”发展有所裨益。

二、模型与方法设计

(一)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绩效动态评价模型

上一篇:浅谈测绘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下一篇:开放式创新源泉:主体分类、绩效贡献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