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优化初中科学教学中角色试研究

时间:2022-06-16 10:31:03

信息技术在优化初中科学教学中角色试研究

【摘要】当前,农村初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配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当大一部分科学教师还不能合理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笔者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就多媒体在科学课堂上的角色分配入手,详细地论述了课件的制作、实物投影的地位、课件与实验的关系、课件的呈现效果等内容。现实地剖析了多媒体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同时提出了自己相应的解决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件 实物投影功能 角色

一、课件在科学课堂上的角色分配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刚兴起时,部分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在电脑的应用和制作方面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抱着排斥心理的,不会也不愿采用,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批的一无是处,视之为“洪水猛兽”。慢慢地,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大力推广,这部分教师观念改变了:发现利用它,教师的工作可以轻松一点了:自己可以少花时间备课了——别人现成的知识体系都有了,笔者照本宣科不就行了?上课时视频动画图片交替登场,学生一个个兴奋异常,课堂还可以变得热热闹闹,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平时上课是天天用,课课用,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满堂课用。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有些教师往往按设计好的课件一项项、一步步地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是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生成教学过程,而是为了完成教师早已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教学走向了机械化。有些教师已出现了“课件依赖症”,没有课件几乎都不能上完一节完整的课了,脑海中的知识结构紊乱,知识储备极度匮乏,已远远跟不上科技发展和信息爆炸的步伐。更严重的是,有极少数的教师甚至认为,反正有多媒体了,等于有现成的教案了,再也不需要备课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其次,有教师认为不用多媒体就显得自己赶不上潮流,自己水平低。有时优质课评比也以是否用上大量的媒体演示作为一个必备条件。为了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把由教师讲述的一部分内容变为媒体演示,有的教师偏好大容量信息的排列,而且信息门类及排列无序化,造成时间紧、内容多的局面,不得不加快节奏,以“短平快”的方式传递,导致学生在接受这些信息时,来不及消化,“知识景点”虽是一览无余,但走马观花,印象平淡。其中一些有价值的重难点知识,极易被划过而不留痕迹。忽视了教师自身丰富的口头和肢体语言对学生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富有感染力和激情的语言是任何机器语言所不能比拟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评价也不是任何机器所能操作的。

说到底,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要用的“好”还要用的“巧”,绝不能滥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学生仍居主体地位,计算机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代替不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运用科学术语进行表达的操练,也很难适应笔者们科学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参与,手脑并用、合作探究、和谐高效、主动发展的要求。因此,切不可为了给课堂上增加一点现代化教学的气息,一味地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要反对画蛇添足,使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只剩下一些花架子。

二、自制课件偏少,并且重课件轻内容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离开课件,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能成为摆设的花瓶。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精心准备课件是十分必要的,教学课件的制作成为很多教师备课时关注的重点。他们往往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心思去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但这样的教师数目不多。现在信息发达,网络资源丰富,网络上有大量的好的课件和素材,课件以PPT类型居多,FLASH类型次之,其它类型再次;素材有图片、FLASH文件、视频等。以PPT课件为例,笔者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有好多教师,贪图省事,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原封不动的就搬进课堂,一堂课上下来,教师有点糊涂,学生更是糊里糊涂。

对他人制作的课件,笔者自己用,一般都要花一定的时间修改,FLASH文件、视频往往要重新建立超链接,否则,不仔细审核,在课堂上往往播放不了,浪费宝贵的时间。重复性的话语、累赘的页面、明显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知识点都要删去。要是一堂课的课件页数大于二十页,笔者觉得这堂课的时间就比较难分配,学生的活动就要被大大的压缩,所以尽量做到精简容量。大容量常常造成教师赶进度,甚而出现新形势下教师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教学效果还不如不用多媒体的好。教师应亲自创作,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制作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使得学生更易于接受,而不应过分注重课件制作的形式效果,花费大部分时间在课件制作上,却忽视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忽视了整体的教学设计,把本来简明的,非要搞得花里胡哨、“枝叶”繁杂。结果只能是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笔者校当前实际看,一百多位教师,能经常自制课件的人数不到百分之十,下载后能习惯性进行修改的不到百分之三十。当前多媒体辅助教学硬件容易得到,可作为软件的教师在这方面受到的培训和监管还不够。

三、对展示台中的实物投影功能重视不够

1.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技术,既可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又可放大,提高可见度,让细微变化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演示实验必须使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因此可见度是演示实验效度的首要指标。普通温度计、天平、弹簧秤、电流表等实验仪器,刻度较细,连前几排的学生也很难观察清楚,更不要说最后一排学生了。

2.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技术,对学生的练习及时反馈,帮助很大,在多媒体系统安装好的初期阶段,有些教师图新鲜,也试用过几次,可后来大概是嫌切换过于麻烦,对它的热情度急剧降低,将之竖之高阁。笔者觉得这太可惜,作为一堂完整的课,反馈和小结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物投影展示台上,教师既可和学生一起来点评批改学生的当堂练习,也可叫其他同学上来点评,如在八年级,笔者们在学到电路的连接时,好多同学都反映很难,对学好本节内容没有信心。这时,教师不妨专门开一节练习课,分别从先进、中等、困难学生中各取出部分学生的练习,叫同学们在实物投影下相互批改,共同提高。当被批改者在大屏幕上看到是同学在批改自己的练习,指出自己的错误时,他心里会有别样的感觉,对错误印象可能会更深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事物而不是教师现成的文本总是更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有意注意的。

四、课件几乎完全取代学生实验和大量取代教师演示实验

多媒体辅助教学越厨代庖,教师演示实验开出率很低,地位岌岌可危,学生的实验室实验干脆全部取消,将之完全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亲自动手实验完全变成了实验知识点冷冰冰的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感受呢?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人们学习知识,一是通过自己直接经验获得,即注重过程而获得的经历;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科学最鲜明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真实的、直观地再现科学现象,而多媒体则不能。假如一味地用多媒体展示来替代实验,学生难以信服。归根结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人为操纵的。这种非亲自实验就失去参与探究体会的机会,就会给学生一个不真实的错觉:多媒体所模拟的实验都是在“蒙”笔者们的。

案例一、作为一名在农村任教了十六、七年的生化专业毕业的科学教师,笔者自己深有体会,初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化学实验,笔者亲自都做过了,又一次,大约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末,笔者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当时在教材中这个实验很重要,不像现在不作要求了)小心翼翼的准备好了甲酸和浓硫酸,装配好了铺有氧化铁的硬质玻璃管,也对尾气作了燃烧处理准备。实验开始后,让甲酸和浓硫酸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先往玻璃管通了较长时间的一氧化碳,接着点燃了酒精喷灯进行加热,几分钟后,学生观察到黑色的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磁铁去吸引红色物质,发现红色物质能被磁铁吸引,证明反应生成了铁,实验证明了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实验倒是获得了成功,但在笔者看起来平静的外表下,当时的一颗心可以说是提到了嗓子眼,倒不是担心自己:倾倒浓硫酸对笔者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教室的窗户也打开着,保持通风,笔者就是担心学生:万一装置密封性不好怎么办,万一尾气没有毒性除尽怎么办,万一装置爆炸伤到一、二排的同学怎么办,笔者有突发意外的思想准备,可学生是没有的,何况笔者是站着的,可以跑得更快,而学生是坐着的---笔者在操作实验的时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啊!一方面要完成大纲内容,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安全着想,鱼肉和熊掌不可得兼呀!

案例二、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的罪魁祸首,气味很难闻,可有几位老师真正闻过氯气的气味?好多老师谈“氯”色变,知道它是一种出名的毒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曾用它来制造毒气弹,笔者自己就曾亲身体验过氯气的气味。有一次,为了让同学们观察氯气的颜色,笔者决定自己动手制取,这一回,倒不是在教室里操作,笔者在实验准备室里收集,当笔者把高锰酸钾和集气瓶里浓盐酸混合时,没来得及盖上毛玻璃片,就只见一股黄绿的气体直冲笔者的鼻孔,连屏住呼吸都来不及了,只见它直接往笔者的呼吸道而入,气味比二氧化硫难闻几百倍,刹那间,笔者感到头晕,头痛欲裂,流泪,咽喉很刺痛,笔者明白笔者急性中毒了,还好笔者有点心理准备,吸入的少,当时难受了整整一天。当时,到外校听课,跟几个科学老师聊起时,发现他们有的是带学生到操场上去上这堂课的。现在有了多媒体就好了,让学生在增强实验安全意识的同时,仍能感受到实验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教师和学生的安全。

反思

多媒体系统本身的一些缺陷:

1.老一代多媒体系统(指的是采用投影幕布非液晶屏,无遥控器切换功能的系统)本身的使用环境,需要遮光处理,在这种采光不好的环境中学生普遍反映头昏,精力难以集中,上课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新一代多媒体系统液晶屏的尺寸由于成本等原因普遍小,后排学生对屏幕上小字号的字看不清。

2.如何解决板书和媒体的矛盾由来已久,板书是应写在普通的黑板上还是事先制作好用投影仪播放出来?用投影仪播放,呈现的速度太快,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抑或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进行授课时取消标题式的板书?

3.教师老是站在计算机前操作,阻挡了一部分学生的视线,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地走到学生中进行表演,势必减少了与学生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姜佐华.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整合初探[J].中小学电教.2010.

[2]李维福,朱华儿.中国信息技术教育[J].中央电化教育.2009.

[3]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建德市寿昌初级中学)编辑/赵军

上一篇:高中语文作业分类分层教学探究 下一篇:注重物理实验教学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