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控股公司反垄断规制的认定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16 01:55:15

金融控股公司反垄断规制的认定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规制为主线,系统探讨目前理论界存在的不同声音以及各国具体的规制实践比较。反垄断规制应对垄断行为进行准确认定,由于金融机构提品的特殊性,准确认定垄断行为需要考虑很多特殊因素。规模经济有可能成为规制理由,但只要不影响金融安全,金融效率是更应该被考虑的要素。总的来说,金融控股公司反垄断的目的应是保护与规范并重,对金融业反垄断规制的同时也要保证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性;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反垄断规制时应遵循合理原则,从而全面建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竞争机制。

关键词:反垄断;认定;规制

一、 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正推动着世界金融市场逐步向混业经营发展。就我国而言,修订后的《证券法》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并且增加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的新内容,这实际是为混业经营打开了法律的空间。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混业经营的重要载体自然也迅速得以发展。

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庞大的规模、复杂的内部结构以及利益冲突等问题,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的优势地位所造成的垄断行为也越来越影响到地区经济金融的安全与稳定,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的反垄断规制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垄断行为的认定各个国家和地区间有着不同的标准和方式,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标准的优劣,进而对这些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期能够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反垄断规制的相关制度。

二、规制模式的理论分析

我国《反垄断法》关于垄断行为的规定表述为“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这当中的的规定就太过原则化,在实践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才能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学术界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垄断行为的构成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学说。

“结构―行为”说,即具备一定的规模就构成违法的行为,认为应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结构的限制来进行反垄断的规制。该理论表示金融控股公司在市场结构的集中并不必然发生垄断行为,但却增强了垄断的可能,因而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有负面影响。当金融控股公司通过集中形成规模经济时,其本身的市场架构也就成了反垄断法规制的目标。

“行为―行为” 说,认为只有金融控股公司实施不公平或不利于竞争的具体垄断行为时才应当受到规制。在该学说中,反垄断规制的对象应当是金融控股公司实施的具体垄断行为,而不是集团本身具备集中的市场结构。应该说,“行为―行为”相比较于前者而言在保证公平的方面更近了一步。“行为―行为” 说在努力确保使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也不反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扩大规模。该学说注重的是行为结构与金融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两种学说的价值取向和法律后果不尽相同,分析两种学说的理论基础和优劣利弊,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反垄断规制的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规制模式的各国实践

上述两种学说反映到金融业的反垄断司法实践中就体现为结构规制以及行为规制。纵观世界各国可以发现,目前比较通行的是行为主义的规制方法,同时辅以结构主义的前提标准。

结构规制制度以日本为代表,其立法执法原则以本身违法原则为主。如果一种金融集中行为不管其产生的具体情况,也不论其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均应被视为非法时,那么这类行为就是“本身违法”。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将“本身违法原则”称之为“原则上违法”。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如果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对审理案件的司法机关或具体负责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只要他们认定金融控股公司具备一定的规模,不必调查金融集中行为的目的及其后果,也无需证明这个行为的反竞争性,就可以认定这个行为是违法的,从而可以节约调查审理案件的成本。

欧盟及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采用了行为规制,美国在1970年以前以结构主义为主,后由于芝加哥学派理论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反垄断立法司法的主导,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司法判断,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反垄断法不再一味地反对包括金融集团在内集中行为。

结构控制和行为控制,在控制对象、法律特征以及具体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比较各国反垄断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可以发现行为控制和结构控制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二者在规制垄断行为,建立有效竞争的格局中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四、规制模式的补充完善

一是考虑效率因素。引进的效率标准是从竞争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出发来寻求竞争的有效性。效率标准在前面所提到的结构和行为标准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即最终认定垄断行为不仅要衡量其结构,考察出现的垄断行为,还应考虑其产生的经济效率。如果经济效率大于垄断行为对竞争的不利影响,则该行为可能成为合法垄断。

二是引入抗辩机制。被指控实施了垄断行为的金融控股公司应当有权对有关指控进行抗辩,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法律辩护。如果金融控股公司能够对自己被指控实施的垄断行为做出了客观合理的解释,即它所采取的行为是为了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恰当手段,并且主观上出于善意,反垄断主管机关和法院就可以认定其不构成垄断。这也是在法律的一般规则下确保个案正义的体现。

三是建立独立机构。设立反垄断和竞争监管的专门机构,形成独立的执法体系。反垄断进行有效认定不仅需要公正、客观地执行《反垄断法》,而且要进行大量决策信息如市场集中程度、市场需求弹性、行业供应成本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国家应授权一个独立机构专门负责《反垄断法》的实施监管。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应实行独立监管,如设立金融规制管理机构等。

五、结语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方面的金融立法和监管执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垄断行为的认定标准不够完善。欧美等国已通过协调反垄断执法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在金融控股公司领域实现竞争推进。比较欧美先进经验,我国应确立以反垄断执法机构为主,金融监管部门协作的执法模式。在金融控股公司反垄断申报领域,由商务部负责审查,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协助调查;在金融控股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垄断协议领域,由国家发改委或国家工商总局会同金融监管部门进行调查查处;国家反垄断委员会加快金融控股公司垄断行为研究和识别,出台金融控股公司反垄断指南,以进一步对金融控股垄断行为进行认定。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控股公司垄断行为的准确认定,从而对其进行有效规制。(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参考文献

[1]徐士英:《竞争政策与反垄断法实施》,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 年第 2 期。

[2]霍洪涛:《论金融控股公司的反垄断法律问题》,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年第 8 期。

[3]孙晋:《产融结合之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法分析》,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4 期。

[4]孟雁北:《论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冲突与协调》,载《社会科学研究》2005 年第 2 期。

[5]饶粤红:《我国银行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法规制》,载《政法学刊》2009 年第 3 期。

[6]肖彦山:《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反垄断法实施――以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关系为视角》,载《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 年第 4 期。

上一篇:重庆市居民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国际海运货物控制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