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探讨

时间:2022-04-16 06:05:01

摘要: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实现法律对民事社会关系的调整过程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进行概述,并阐述其在我国民法中的适用和限制和完善,展望了该原则在未来法治道路上的前景,从而说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民事社会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体现;完善;前景

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理论基础

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可知,近代西方民法确立了私法自治原则,然而,什么是私法自治?有学者说:“法律制度赋予并且确保每个人都具有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为特别是合同来调整相互之间关系的可能性。人们把这种可能性称作私法自治”。[1]有学者指出,我们把人的行为自由(如订立合同的自由或设立遗嘱的自由等)称为私法自治。所谓私法自治“是指各个主体根据他的意志自主形成法律关系的原则”。[2]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哲学基础是人类不可避免的无知这一事实及由此所决定的个人认识的不确定性,这一原则赋予了人们自由和平等的选择机会,理论基础是古典自然法哲学中的自由、平等观念及理性主义和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3]

意思自治是自由实现的主要法律形式,它的核心是当事人的自治。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意志自由与自己责任。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中。”从表面上看,法律是通过对自由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形成的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秩序,但细加分析,我们就能得出,法律对个体自由的限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由。“公民应当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准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被当作奴隶,法律毋宁是拯救。”[4]

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民法中的体现

(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民法的适用

当事人意思自治是指民事主体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自主参与市民社会生活,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务,不受国家权力或者其他民事主体的非法干预。我国民事立法没有直接使用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表述,《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但一般认为,《民法通则》的自愿原则,实际上就是传统大陆法系民法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民事法律关系基本是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一,物权法中适用的意思自治原则表现为财产自由原则。物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使民事权利。物权作为权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权利,无须借助他人的意思或者义务人的行为的介入,仅依自己的意思管领标的物,并取得权利内容之利益。这种依照自由意思表示来支配属于自己的财物的行为就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物权法上的体现。

第二,债权法中的适用是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的意愿优于任意性规范。在民事立法上特别是债权法上规定有较多的任意性规范,在有任意性规范的情况下,当事人的协议的效力优于任意性规范的效力。在债权法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集中体现在合同法中的“契约自由”或“合同自由”,这充分体现了私法领域当事人自治的精神。

第三,婚姻家庭法中的婚姻自由和遗嘱自由。意思自治原则在婚姻家庭法中主要体现在婚姻法和继承法。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我国现行的《婚姻法》第2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第3条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第5条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继承法中的遗嘱自由也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一种表现。遗嘱必须基于遗嘱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才可发生预期法律后果,遗嘱的设立不能进行,遗嘱的内容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由遗嘱人本人亲自作出,他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并不能影响遗嘱的成立和效力。

第四,在知识产权法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当事人对其权利的原始取得、使用、收益和处分是依自己的自由意思表示而为的。

(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民法的限制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民法的各部门法中的限制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物权法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必须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符合法律要求的意思自治才具有效力,其作用的发挥要受到物权法的规范和制约。第二,在债权法中,《合同法》规定,依法订立的合同,对于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关系是涉及面最广、占比例最大的民事法律关系,民法确认合同的法律约束力,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突出的表现。当然,在现代法上,为实践合同正义,自愿或曰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强制缔约、定式合同、劳动合同的社会化等,为其著例。第三,在婚姻家庭法中,婚姻自由和公民的其他任何权利一样,不是绝对自由,而是相对自由。行使婚姻自由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进行,我国婚姻法明确地规定了结婚的条件与程序、离婚的条件与程序,这些规定划清了婚姻问题上关于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凡符合法律的规定,即为合法的行为,受到法律保护;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即为违法的行为,不受法律的保护。因此,婚姻自由的权利,既不允许任何人的侵犯,也不允许当事人的滥用。遗嘱自由亦如此。第四,在知识产权的领域,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空间是有限的,也会受到很多强制性规范的限制。

三、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完善和前景瞻望

(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完善

意思自治是民法的精神内核, 在当代中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亦已得到确认。然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贯彻实行受到了法律强制的严峻挑战,如何在这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下保持并增进主体意思自治的空间, 使人们对自由的需求得到满足成了民法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为了不断地使人们对自由的需求得到满足,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合同领域得到了确立,并发展成为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基本原则。合同领域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理论适用的主要场所。其适用表现出看似两种矛盾的趋向:即在特殊的合同领域排除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和在一般的合同领域减少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另一方面,它又逐渐不同程度地扩展到侵权、继承、婚姻家庭等领域。

意思自治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制度,它所具有的法律调整功能是法定主义方式所不可取代的,它不仅在法定主义方式因技术障碍不能实现调整作用的范围内有存在的必然性,而且在法定主义方式不能充分地实现其调整价值的范围内也具有存在之必要性。当然,法律行为制度又具有其发挥作用的必要范围,无限地夸大其作用或试图以其根本取代法定主义调整方式显然也是不适当的。因而,从现代民法的发展来看,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不能超越民事强行法的效力,也不能超越其他基本原则的效力。

(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前景瞻望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发展经历了诞生、发展、繁荣、削弱,但是,只要民法仍然存在,它就不会像其他事物一样走向“灭亡”。因为,民法的存在,需要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所具有的基本作用,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即“实现自己的意思”的体现。当意思自治原则被逐渐削弱时,随着人们道德观逐渐的完善,和人们对自由和选择机会的不断需求,且社会发展到能够逐渐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意思自治原则必然也会重新复苏。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发展来看,民事法律行为和它是共存的,两者相伴而生;就民法的本质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存在意义而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将永久存在的;可是从它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来看,这个“自治”的定义在不断被“限制”和“完善”,当事人自治的程度在一定的限度上体现越来越弱,学者应对这个存在却不提的问题作进一步正面的研究。(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二年级民商法)

注释:

[1]拉伦茨著.德国民法典(上册).王晓华,邵建华,程建英,徐国建,谢怀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4.

[2][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42.

[3]王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法哲学探析[J].武汉大学2005.23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上一篇:博弈论视角下累积投票的适用性 下一篇:`浅析如何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会计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