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6-15 11:18:04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就是一种创新经济,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是其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人才的多寡。主席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更需要创新,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下面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拙见:

一、引用历史人物、事件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每一次进步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新活动的结果,都是以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和更新为先导的,历史发展进步的本质含义就是创新。在历史长河中,改革和创新的人物、事迹不胜枚举,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的万里长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历程,这些典型创新事例会深深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再如,可以通过中国近代史有关教学进行启发,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和平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并没有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此可见,创新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历史教学中所蕴涵的创新教育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事实,让学生时刻置身于创新的时代激流和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使其认识到创新对人类进步的巨大影响,创新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和内在动力。在这种前提下,使学生心里充满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求知欲呢?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成功的导入,往往会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使学生一开始就置身其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一课时,首先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主题歌,雄浑豪迈的歌声很快就把学生带入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情景之中,形成良好的的氛围,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感染熏陶的目的。

其次,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直观材料。直观形象的材料,能再现历史,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我们可以以实物、图象、声音、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在总结三次科技革命时,我收集了一些图片和录像资料展示在学生面前,介绍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和科技革命给各国带来的影响,前两次中国的科技成就并没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原因。使学生在近距离中感悟到前人的创新成就的同时,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创造性地学习,以期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再次,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热门话题,创设发散性问题情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在讲完《美国南北战争》后,我把问题引向了,然后请学生比较“他们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请你对美国、台湾和中国政府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学生各抒已见,集思广益,最终得出结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的内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不要干涉别国的统一。我因势利导,再启发他们思考:我们能为早日解决做些什么?短短几分钟学生思维从十九世纪下半期的美国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从学习历史知识转到思考自己要为国家做些什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四,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 。可见,语言激励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学生激励的方法有时很简单,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引导的手势,都可能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我们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微小成绩予以肯定、表扬,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培养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与他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多思善问”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科学领域内或现实生活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变过去“灌输式”教育,向“主体教育式”转变。同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对于学生在探究中那种“违反常识”的思考和提问;在讨论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在这种肯定、引导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伴随着历史新课改的东风,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变革教法,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去教育、启迪学生,及时捕捉并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历史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的有效方法、途径,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体验式教学初探 下一篇:关于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