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创新

时间:2022-10-16 12:59:14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创新

创新教学,是现今课程改革之下人们谈及的热点话题。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在新课改的感召下,不少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具有强烈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大胆采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尊重科学,服从真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向课本质疑,向资料、老师说:“不”。这些,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是,在课改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教育教学工作着对创新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出现了为了创新脱离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违背了创新的真谛的现象,这些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只注重表面层次的教学形式多样化,忽略了教学的本质。

创新教育,它的宗旨就是要以人为本,以课堂中探究知识的、活生生的学生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历史教学也必须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勉强为之,是要行之有效。通过自己在教学中摸索,对历史教学的创新有以下的感悟。

一、全面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是创新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想创新教学,就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但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学生。教学者对教育理论知识和新课程标准已经仔细认真的拜读,也领会到其中的内涵,也都努力向着创新方面迈进,只是大多数的老师想的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如何改变、更新,这是以老师为中心进行的改变,最致命的的是他们疏忽了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我认为,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你所涉及的一切思想、理念,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你的改变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更好的发展,若改变的重心脱离了学生,还能发挥出实际的意义吗?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例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课前我安排一个小练笔,谈谈你对西域及丝绸之路都有哪些了解,你还想关注那些相关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摸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在什么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后,在进行备课,就不会出现低估学生能力或高看学生能力这样的弊端,能给自己的教学找到一个很好地切入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系统整理成线,汇集成成熟的问题提出。学生有了课前的准备,都成了有目的的来接受、探索本节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出击。像张骞出使西域在路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些问题我是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畅谈见解,并给予学生及时的、正确的、客观的评价,最后加以归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若老师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学中,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学生的特征,将一些课程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成历史剧。

例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学生在这一剧情的安排上,巧妙地运用人物表情和动作,充分体现文成公主思乡之苦,学生还加有旁白,挖掘文成公主内心的思绪,更让观众理解剧情。旁白大致是这样的:在途中,她常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想到此时的长安城繁花似锦,人马川流不息,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很快抹去眼泪,毅然踏入吐蕃地界。这样的剧情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且整个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活泼、有趣。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都积极踊跃的想要参与其中,这就是因为兴趣,致使他们的热情高涨,把所要表达的内容渲染的活灵活现。不仅仅是历史剧可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还有其他的教学方式同样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例如:辩论会、诗歌朗诵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静下心探索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但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三、创新合作教学,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无心却有意地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即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过人之处,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职责是授予合作技能,让孩子学会合作;探索合作方式,让孩子体验合作;创设合作情境,让孩子享受合作。

经过反复思考,我认识到合作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面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增强小组活动的复杂性和难度,向学生布置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它有助于学生从切身体会中认识到,学习的成功需要同学的帮助,在和小组同伴的共同学习中自己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在采取了上述措施后,如果有些学生仍然坚持不喜欢小组学习,教师可以有条件地决定让其单独学习。在独自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仍要让其参与小组活动。

综合以上几点思考,我觉得合作式学习是否真正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关键因素是教师的素质。是否有勇气开始新的尝试与探索,是否有勇气面对挫折与失败,是否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责任感、心态与自身实力。另外,每一位教师还要从自己的学科特点出发,探索本学科合作式教学之路,真正让合作式教学走进我们的课堂。如同合作学习专家约翰逊所指出的那样:在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智慧,它不是一件易事,但却是值得我们去做的。

四、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推进创新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后情感受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不过,我前历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文章,使自己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不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同的,可否试它一试?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的,可否注适入一些新鲜空气、启疑、激疑、释疑,让教学过程式充满思辩性、挑战性、生动性呢?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式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在这方面,不少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创造。有的把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阐述观点,说明道理,甚至围绕一些史不界尚有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一形辩论。如郑和下西洋、殖民主义的后果、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对中国有影响的问题,都可分为辩题。不必担心学生越辩越糊涂。

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进行的课堂争鸣只会带来学生热情的高涨,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刍议小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对“低成本、高效益”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