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公共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分析

时间:2022-06-15 09:08:56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分析

摘 要:本文基于我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1995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总体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但不同公共投资项目的拉动效应在区域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关键词:公共投资 区域经济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Difference Analysis on Local Public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bstract:By dynamic models 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this paper has done empirical analysis to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local public investmen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blic expenditures of local government have improve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ince 1995 in China, but the effects of local public investment vary through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Key words:Local Public Investment;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

一、引言

政府公共投资作为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公共投资不仅可以通过对公共储蓄资金进行重点配置来解决经济结构问题,而且还能间接地起到示范效应,引导社会投资有效流动,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利用公共投资的扩张来实现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曾相继推出西部地区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一整套有机结合的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并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持续扩大国债规模以此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近年来,随着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关系的调整和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地位的确立,地方政府日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地方公共投资作为全国公共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8年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政府启动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有1.18万亿元由中央政府承担,其余由地方来承担,部分可以吸收社会投资。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是由纯粹需求型管理政策逐步向注重供给型需求管理政策,政府将公共投资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生态平衡项目和环境保护项目以及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等公共产品项目。

关于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国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多数认为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其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密切相关,但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公共投资能够提高私人资本的收益率,刺激私人投资扩张,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Aschauer(1989)把公共投资作为一项独立的投入要素引入宏观生产函数,结果表明公共投资对私人资本收益率有重要影响,进而得出公共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Greiner(1996)认为公共投资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私人投资互补,公共投资具有正的增长效应,但这种效应在不同的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Etsuro Shioji(2001)对美国和日本的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这两个国家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地区人均产出的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另一些学者则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与民间部门争夺有限的经济资源,阻碍经济增长。Barro(1992)、Aschauer(1998)等研究表明,政府支出可能具有负的增长效应,政府支出需要通过增加税收融资,从而会降低投资收益率,使私人投资减少,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近年来,国内学者展开对我国公共投资的区域增长效应的研究,多数认为公共投资对区域经济存在增长效应,但这种效应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着差异性,究竟公共投资对哪个区域的增长效应最为明显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郭庆旺(2005)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时变参数模型分别考察了公共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差异的影响,分析表明公共投资对西部地区的正向影响力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有效地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反而促使我国区域差异进一步增大。王威(2008)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公共投资的产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差别,其中西部地区公共投资效应明显低于东、中部。韩仁月(2010)通过构建VAR模型考察了省级公共投资的产出效应,发现多数地区受益于本地区公共投资,且不同地区受到公共投资的作用效果不同,东部地区从本地区公共投资中受益最大,中西部地区受到公共投资的负效应较明显。

国内学者在对公共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时,主要进行了“截面研究”和“时间序列研究”,很少考虑滞后因变量的影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投资是一个连续累积的过程,前期的投资对当期投资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引入滞后因变量以控制公共投资的累积效应更加符合理论与现实。本文采用1995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各省份地方财政的公共投资支出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深入考察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地方政府的行为倾向,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公共投资不合理的深层次原因。

二、数据指标及说明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是指地方政府为本地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公共支出,一般用财政支出中的生产性支出表示。根据地方财政预算表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支援农村生产和事业支出和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四项支出的总和来近似反映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总量,前三项合称为经济建设支出,第四项称为社会文教支出(王威,2008)。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建设支出包括对工业、能源交通、邮电业、建筑业、商业和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地方所属企业生产投资,城市公共工程设施及社会文教部门固定支出投资;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包括拨给地方所属企业用于挖潜、技术革新和改造等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支援农村生产和事业支出包括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补助;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包括用于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以及高技术研究专项经费。

本文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固定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年鉴》等。根据1995-200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相关面板数据,对地方公共投资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其中,1995-2006年的地方公共投资额由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中的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支援农村生产和事业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等四项加总而得。2007-2008年的地方公共投资额则根据韩仁月(2010)的方法计算而得。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及估计

1、模型构建

我们采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95-2008年的数据,在Felix(1999)经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地区各项公共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该方法的特征是,在回归控制变量中加入因变量的滞后期,以控制公共投资的累积效应:

其中, 表示省份 第 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 为其一期滞后项。 、 、 和 分别为各地区财政对于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支援农村生产和事业、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等项目的支出指标,我们用各地区人均支出额的对数值表示。另外, 表示个体异质项,通常是由某省、市或自治区没有观测到的因素所引起的,其中包含了中央财政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转移支付的影响。 为随机误差项,假定它的期望值为零,无序列相关。

对模型中相关变量取对数,一方面可以平滑数据以减轻异方差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赋予模型中各变量系数“弹性”的经济学意义以便于分析。名义变量采用各省相应年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调整,均选择1995年为基期。

2、估计方法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因变量的滞后项出现在方程的右边,一方面会导致内生性问题(只要 时, 与 相关),另一方面会导致误差项存在移动平均过程。因此,传统地依靠带有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的OLS回归,会造成估计系数有偏(Biased)。

我们采用系统广义矩法(SYS GMM)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做法是:在工具变量法(IV)的基础上,通过一阶差分,采用t-2期前的因变量滞后项和因变量的一阶差分滞后项作为因变量滞后项的工具变量进行估计。根据Arellano和Bover(1995)和Blundell和Bond(1998),这样能得到一致且更为有效的估计结果。我们采用的计量软件为STATA 11.0。

3、估计结果

利用上述方法,地方公共投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的估计结果表明,人均产出的滞后项( )的影响作用较大(各列回归得到弹性系数几乎均保持在0.6以上),说明我国区域人均产出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如果忽略人均产出的滞后项可能导致其他解释变量估计有偏。

公共投资中的经济建设支出项目的系数均具有显著的特征,表明经济性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但各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1)基本建设支出( )对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都具有明显推动作用,但影响力度却不相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小(东、中、西部地区影响系数分别为0.046、0.034和0.0391),呈现出中部塌陷的态势。这是因为,基本建设支出大部分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能有效地改善投资环境,降低私人投资成本,提高私人投资收益率,进而吸引区域外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力较强,提供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比较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能力较弱,区域基础设施相对不足,不利于生产要素流入和积累,区域经济增长则相对较慢。但1997年我国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投向西部地区,重点支持交通、水利、电网、通讯建设,有力地改变了西部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汪伟,2010),有效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基本建设支出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超过了中部地区。

(2)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对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相同,其中对西部区域拉动作用最为明显,东部地区则为负影响(东、西部地区影响系数分别为-0.0052和0.0043),对中部地区没有显著作用。这一结论验证了祝接金和胡永平(2006)的研究,即我国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区域,政府支出扭曲市场机制的可能性就越大。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的研发活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银行等多渠道筹集资金,而政府的企业挖潜改造投资可能会使企业专注于围绕政府某些部门的“寻租”活动,而不是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从而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减弱了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融资手段单一,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会给企业的研发活动带来的正面影响,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中部地区情况介于东、西部之间,企业挖潜改造投资的正、负作用相互抵消后几乎没有影响。

(3)支援农村生产和事业支出的估计系数( )均不够显著,表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地方政府偏好将有限的资源投资于经济增长见效快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期迅速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总量,而对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投入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投资中存在较明显的效率低下、公共资源闲置浪费等现象,较多的农业支出消耗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从而对生产的推动作用较小(黎翠梅,2009)。

公共投资中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 )对三大区域经济增长作用并不相同,对东部区域拉动作用最为明显(影响系数为0.0053),对中西部没有显著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比较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劳动效率,社会文教支出占地方公共支出的比重一直是三大区域中最高的,因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劳动力的单方向流动有关,在东部高收入预期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吸引下,中西部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纷纷流入东部地区而没有在当地就业,导致中西部的政府文教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总体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但不同投资项目的拉动效应在区域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对东部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对西部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文教科学和卫生事业支出对东部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而支援农村生产和事业支出对各地区经济都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据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要适应国家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克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的影响,努力消除目前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越位”和“缺位”现象。一方面应尽量减少盈利性的投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则争取将公共投资投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服务性公共领域,并加大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力度,提高地方公共投资的社会效益,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布局谋篇。

(2)优化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区域结构。我国各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发育程度不同,这就决定了针对不同地区,公共投资结构优化的步骤和方式存在差异。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私人投资规模较小,地方政府应大力增加对基础设施及企业技术升级等经济性项目的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并降低私人投资成本。而对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资金相对充裕,私人投资较为成熟,地方政府则应增加对科教、医疗等社会性项目的投资,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各地方政府应使自身的投资结构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应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郭庆旺,贾俊雪:积极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7):47-53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J] ,经济研究, 2004(1):15-17

王威:公共投资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J],当代经济管理,2008(2):14-17

韩仁月,常世旺,中国省级公共投资的区域效应: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J],财经研究,2010(4):36-45

汪伟:公共投资产出效率与经济增长之相关性分析: 1978~2007[J],经济问题探索,2010(3):9-14

祝接金,胡永平:地方政府支出、效率改进与区域经济增长 [J],中国软科学,2006(12):74-79

黎翠梅: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区域差异分析[J],商业研究,2009(12):109-111

Aschauer D., Does Public Capital Crowed out Private Capita?[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 (24): 171-188.

Greiner A.,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M]. Alfred Greiner Avebury, Aldershot, England; Sydney,1996:201-238

Etsuro, Shioji,Public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A Convergence Approac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1(6-3):205-27

Barro R.J.,Sala-I-Martin.Xavier,Converge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2):223-51.

Aschauer D.,Public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Issues of Quantity,Finance,and Efficiency, Macroeconomics 9805016,EconWPA,1998.

Felix K.R.,Produetiveness and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A Dynamic two-seetor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58):387-404

Arellano M.,Bover O. An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Components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 (68): 29-52

Blunderll R.,Bond S. GMM Estimation With Persistent Panel Data: An Application to Production Function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 115-143.省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编:10002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信号消费\异质消费与公共产品自愿供给 下一篇: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研究――以西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