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中风险绩效管理研究

时间:2022-06-15 05:08:37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中风险绩效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协同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要求通过有效的知识共享创造核心竞争力, 但是协同供应链上采用委托-机制的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有较大的风险。本文针对此分析了知识共享中风险特征和知识共享风险绩效管理的运行过程,并进行了风险绩效管理分析和风险绩效管理评估,最终提出了降低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风险绩效管理 知识共享 协同供应链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间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难以仿制的知识资源,因此,协同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如何有效实现知识共享是协同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有效利用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实现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消除牛鞭效应,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和供应链总体的竞争力(张旭梅等,2009)。但是协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在委托-机制下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有较大的风险,从而造成委托-机制中的投机博弈。因此,对于供应链上知识有效共享的重要保证就是建立有效的风险绩效管理,从而能够有效地追踪和规避其中风险。

本文针对此分析了知识共享中风险特征和知识共享风险绩效管理的运行过程,并进行了风险绩效管理分析和风险绩效管理评估,最终提出了降低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特征分析

(一) 企业知识共享对象具有模糊性

企业知识共享的对象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实际一般知识往往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从而使整个过程中知识的模糊程度高,难以定义,使得知识共享困难,风险大。

(二)共享主体间共享知识具有不对称性

协同供应链中在委托-的模式下,委托方和方在知识的共享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就会导致企业知识共享决策过程中存在比较大的风险,使节点企业之间难于充分共享。

(三)知识共享中往往是非契约和动态的

由于协同供应链是动态的联盟,组织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共享知识不是普通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因此在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往往是非契约,因此很难采用细化的合约进行约束,这样使实现知识有效共享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整个过程中的风险增加。

(四)个体利益与供应链集体利益相互交叉而难于管理

协同供应链上个体利益与供应链集体利益相互交叉,难于管理。一方面,节点企业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存在企业的逐利性和排他性,另一方面知识共享要求企业协调有效的资源,从而获取较大集体利益,因此,在管理共享过程中提出更高的要求,风险控制要求更高。

(五)风险具有高传递性

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某节点企业产生风险会随着供应链传递性向上游和下游企业传递,造成牛鞭效应。传递性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连动性,使风险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绩效管理的运行过程

协同供应链中知识共享是供应链企业间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但是,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的特征决定整个过程具有相当的风险,风险管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绩效管理,有效的对供应链知识共享中风险管理。主要思路是设立敏感限度机制,即设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条件,在风险绩效评估分析风险类型的风险当量基础上,调整知识共享的成本和控制风险的成本,保证潜在损失不超过企业预定的界限,及时止损,避免过度的风险集中。

在共享风险绩效分析后,辨识出新的风险状况,需要添加到风险数据库的清单中,并对风险进行跟踪;确认为已知风险,在已知风险中如果是风险当量下降到一定程度的风险因素(即未满足预警条件),取消风险跟踪,通知识别从风险清单剔出;满足不同的预警条件的风险,应根据满足的条件采取相应的风险措施,从而控制风险。进入受控队列的风险何时受控,受何种控制,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因此通过有效、合理的策略,采取合理的措施将知识过程中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可能地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基于过程的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绩效管理

协同供应链知识共享过程中制约供应链实施知识共享的风险影响要素是多方面的。

下文针对协同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三个过程即共享知识生成过程、共享知识交互过程、共享知识应用过程中不同的风险影响要素进行分析,讨论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情况。

(一)资金的投入与产出(B1)

共享知识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企业也不断对知识资本投入,这些投入是无形的,其价值很难直接衡量。因此协同供应链中企业实现有效的知识共享中必须要求考虑知识共享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但是知识共享中最终的结果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不可知的,因此必须合理有效的评估资金的投入与产出,从而降低风险。

(二)监督和激励机制(B2)

从企业的本质上看,知识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企业行为方式相悖的,但是协同供应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要求企业必须这么做,因此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才能既保证企业要求的有效共享知识,又保护各企业应得的利益,从而减少共享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三)技术限制(B3)

由于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分工不同,企业间进行共享的技术知识都具有企业专属性,是企业在该领域长期研究创造的,即技术知识的路径依赖性。同时,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也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效果,不同企业的技术模块可以通过接口实现技术知识在组织间的共享,而不会降低整个技术系统的完整性。协同供应链知识共享中,路径依赖性低,知识模块程度高,则共享过程中风险比较小,反之,则风险比较大。

(四)道德因素(B4)

共享与保密是一对矛盾,要共享就有泄密的可能,要保密就会影响知识共享的范围与共享程度。因此在协同供应链中应该建立有效的各方道德约束机制,道德约束机制越健全,则共享过程中出现风险的可能性越小,共享过程中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

(五)知识共享过程控制管理(B5)

协同供应链上的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而采取了知识的共享,但是企业的逐利性、排他性在-委托机制很容易造成了知识共享不足而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因此,有效地知识共享过程中应该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需求,避免出现不足或者过度,出现了不足或者过度都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六)人力资本因素(B6)

供应链知识共享中,必须依赖有效的协作团体,特别是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一旦出现关键人员的波动,将会导致整个过程的失败,有效而又稳定的团体能够降低在知识共享中的风险。

(七)企业学习能力(B7)

企业学习能力是企业将其成员经过学习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知识,用来改善企业活动并进一步扩散、储存在企业内部的过程。在协同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越强则知识共享中的效果越好,共享中的风险就越小,反之则风险越大。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绩效管理评估

对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绩效管理评估采用了层次分析法,以苏州某电子制造企业与协同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Cj(j=1,2,3;三家企业,)某次技术联合开发实现有效知识共享的过程为例分析知识共享风险如何进行绩效管理评估,从而最终保证这个知识共享过程能够顺利和有效的实施。

具体过程如下: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问题包含的因素分层:最高层A是解决问题的目的;中间层是实现总目标过程中对解决问题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该影响要素用表示B=(Bi,i=1,2,3,4,5,6,7),过程层是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方案,方案用表示:C=(Cj,j=1,2,3)。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就是要把整个过程中所要考虑的因素放在适当的层次内。

(二)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建立层次结构后,上下层次之间各因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立了,问题就转化为层次中的排序计算方法。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1-9比较尺度,见表1。

中间层中有7个影响因素,与最高层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通过相关专家和相关调查的基础上,得到了7*7阶的判断矩阵A-B, 见表2。

中间层和方案层之间进行重要性比较,得到了判断矩阵,见表3。

(三)评价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1.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第一,构造了判断矩阵之后,由于判断矩阵的各元素赋值是由决策者根据各元素相互的重要性而设定的,因此也会出现“甲比乙重要,乙比丙重要,丙又比甲重要”的违背逻辑一致性的可能,因此要求成对比较矩阵有一定的一致性,即可以允许成对比较矩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 但是不一致性又不能偏离过大,因此对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进行检验。

其中λ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反之,CI越大则判断矩阵一致性越差。用 MATLAB 软件语句求出λmax=7.181,因此,CI=0.031。

第二,从有关资料查出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标准RI,RIn=3=0.58; RIn=7=1.32。

第三,计算成对比较阵 A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CR: 。

最终,判断方法如下:

当CR

2.计算各层要素的权重。计算了判断矩阵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后, 求A-B判断矩阵的特征值,通常要将该向量标准化:使得它的各分量都大于零,各分量之和等于 1。该权向量标准化后变成Y=(0.3451 0.2380 0.1619 0.1053 0.0715 0.0454 0.0319),这个向量也是问题所需要的要素权重。相同的方法求出B1-C,B2-C,B3-C,B4-C,B5-C,B6-C,B7-C的权向量:

U1=(0.6283 0.2297 0.1420)

U2=(0.4286 0.4286 0.1428)

U3=(0.6060 0.2650 0.1290)

U4=(0.6360 0.1850 0.1790)

U5=(0.1243 0.5171 0.3586)

U6=(0.2184 0.1515 0.6301)

U7=(0.167 0.167 0.667)。

3.最后计算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知识共享时最终风险绩效评估的量化值W。

最终量化值为:企业W1=0.5080;企业W2=0.336;企业W3=0.194,因此可以看出从风险绩效分析的角度上看,应该考虑企业1。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管理措施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管理中受到了若干要素的影响,风险管理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因此,在实际的共享过程中应该有效地对各方要素进行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这个知识共享过程的顺利实施。

(一)构建有效的知识共享信息平台,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要建设好用于知识共享的基础设施,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的分类、整理和处理,使隐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可视化,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最终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

(二)构建有效的知识共享沟通机制,保障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能够保证知识的有效共享,降低风险。建立员工学习和培训体系。供应链知识共享需要各成员企业积极配合和无缝集成,通过学习与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企业的忠诚度,降低知识共享的成本及提高知识创新的针对性,从而降低知识共享的风险;同时知识共享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共享与保密问题,一方面要求企业之间最大限度地合作,另一方面共享的知识是企业竞争力之所在,因此必须建立知识保护和知识安全管理体系,一方面保证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另一方面降低共享中风险。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激励成员企业知识共享的意愿

应该完善供应链内部的知识共享评估体系,然后通过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来激励各成员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促使知识拥有企业主动把知识拿出来共享,真正的实现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双赢”,避免企业之间陷入“囚徒困境”最终“双输”的风险。

结论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过程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 不仅有多种风险因素 , 而且知识共享过程的风险判断准则也有差异,只有对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不同阶段知识共享的风险进行恰当的分析和评估,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从供应链知识共享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绩效管理的过程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能够保证企业知识共享中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旭梅,陈伟,张映秀.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9,6(10)

2.周艳菊,邱莞华,王宗润.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6,24(3)

3.高巍,田也壮,姜振寰.基于供应链联盟的知识整合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下一篇:知识管理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效益关系的实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