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主动办房产证的联想

时间:2022-06-15 03:57:48

对农民主动办房产证的联想

按现行法律规定,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不需要登记,因此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农民房屋所有权登记制度,对经合法批准建设及历史性合法占用的房屋,由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并颁发农村集体宅基地使用证。同时,宅基地及其房屋的流转也受到明显限制,这体现在转让时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经本集体同意;二是只能转让给本集体内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的农户。另外,也不能抵押和投资入股。这种限制主要源于宅基地使用权的福利性,宅基地取得是无偿的。这种制度设计,主要考虑的是,集体土地是农民维持生计的基础,对农民具有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功能。

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就笔者对某县的调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累计已有3000多户农民向县房产局登记办理了宅基地房产证。这些农户为什么在现行制度并未做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愿意花钱办证呢?一位已办证农户说得好:因为办证能给他们带来至少两大好处:一是财产权得到了政府认可,心里踏实,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可以利用产权证向银行或民间抵押借钱,可盘活资产,把固定资产转为流动资金,用于再投资发展经济。

这种现象引发了笔者对现行法律法规限制宅基地转让弊端的思考。

限制转让宅基地只能在本集体内进行并经本集体同意,在实践中行不通。一是脱离实际,哪个农民卖房会报经本集体批准?在农民眼里,自己花钱建的房屋就是自己的私产,自己有自主处置权。不仅现在如此,再往前追溯,历朝历代均有民房买卖,历来如此。二是限制在本集体内转让也至少有两个问题:(1)范围限制太死。集体经济组织一般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一个村小组十几户或二、三十户人家,每户均有无偿取得宅基地的权利,自己建房比买房更有诸多好处,如经济上更划算,构造更符合自己的需要等,因此一般情况会宁建勿买。在如此小范围转让也就成了一句空话。(2)在农用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异地承包较为普遍的情况下,这种限制使异地承包的承包人难以在承包地定居,这样以来,增加了异地承包的制度性成本,限制了农用地的异地承包、自由流转。

宅基地及其房屋不能抵押及投资入股,制约了农村本来就特别短缺的资本要素的盘活流通。禁止宅基地抵押和投资入股的结果是,农村建房投资就被制度性地固定在房屋上,困死在那里。这与城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可以抵押和投资入股形成鲜明反差。

只“享有对集体土地的占有和使用的权利”,造成宅基地使用权的残缺性,即它没有收益权。从法理上讲,使用权包括了占有、使用和收益三项权利,国有土地使用权即是如此。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是无偿的,从这点上看有些类似于无偿取得国有划拨用地使用权。而国有划拨用地的使用权人享有对土地的部分收益权,而宅基地使用权人却毫无收益权,显然是厚此薄彼不合理。

通常说的房产证,是指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所有权证,这是产权人经政府登记持有其产权归属的唯一合法凭证。农民拥有的房屋,政府只登记发一本宅基地使用证,只证明其拥有该处房屋的土地使用权,而土地上的房屋却“身份不明”,这不能不说是宅基地产权制度的重大残缺,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大空白。

江西省赣州市房地产管理局 赖德华

上一篇:警惕“临时用地”障眼法 下一篇:《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法律文书格式》的几点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