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大雪\冬至篇

时间:2022-06-15 03:22:10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大雪\冬至篇

【大雪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里的十一月是指农历),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今年大雪是12月7日,通常这个节气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象。有句农谚:“大雪冬至雪花飞,搞好副业多积肥”。人们盼着在大雪节气中看到“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可见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吉祥与否。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说到进补,很多人只是狭义地去理解,认为所谓的“补”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用点壮阳的补药。其实,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而进补则是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内容。谈到养生,首先应该知道何为养?何为生?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具体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在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1.养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唯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做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唯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正如有些人因食补太过而出现营养过剩,过分静养、只逸不劳,而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也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

所以,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供养的方法,力求“……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

【冬至篇】

今年冬至是12月22日。古有:“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日短”、“日短至”之说,这段经文从阴阳学观点阐述了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从天文学角度说明了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明确指出: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早在汉代就把冬至作为公定节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在我国台湾则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他们把这一天比做过年一样重要。每逢“冬至节”家家户户搓汤圆,而且把冬至的汤圆分成红、白两种,按老辈人的说法:不吃金丸(红汤圆)、银丸(白汤圆),不长一岁。冬至之备受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如此重要的节气,养生的重点应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中年人,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肩负着社会、家庭的重担,加上新世纪的快节奏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使人经常处于紧张繁忙的状态,长此以往,若不注意保养,必然影响身心健康。中年人养生的关键:

一、静神少虑(即“壮不竞时,精神灭想”):要求中年人:

1.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寻找事业的精神支柱;

3.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工作、学习之余多听音乐,它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

4.注意仪容仪表,不同的场合装束要得体,心态年轻化,以振奋精神,增添生活乐趣。

二、劳而勿过(《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即“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1.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2.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节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运动。有句谚语:“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三、节欲保精(《养性延命录》):“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

1.欲不可纵。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节制,不可因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五脏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强,身体健壮则人能长寿。反之,肾精匮乏,则五脏虚衰,多病早夭。《泰定养生主论》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终者,祛疾延年,老当益壮。”这说明严格而有规律地节制性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必要保证。

2.养血固精。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用)来说明节欲保精的重要性。而东汉医家张仲景则以“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阐述了节欲保精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是优生优育的首要保证。

此时节老年朋友在保健养生方面应注重精神摄养、饮食调养为主,顺时奉养、起居护养、药物相助为辅的方法。

一、精神摄养(知足谦和,老而不怠):保持“谦和辞让,敬人持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心态,即处世要豁达宽宏、谦让和善,生活知足无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热爱生活,保持自信,勤于用脑。宋代医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载诗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诗中告诫我们,只有进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绝情志疾病。

二、饮食调养(审慎调食):

1.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2.食宜清淡。针对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用现代营养学观点,老年人的饮食应“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3.食宜温热熟软。老年人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故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由于年老齿松脱落,咀嚼困难,故宜食熟软之品。

4.食宜少缓。“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谷气长存”。主张老年人少量多餐,既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

三、顺时奉养(顺四时而适寒暑):告诫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也就是说,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会有影响,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只有这样,才能老当益壮,益寿延年。

四、起居护养(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老年人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老年人应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摘自新华网天津频道)

上一篇:治病又美容的佳品――山药 下一篇:前列腺增生的康复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