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创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6-15 10:40:22

体系创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是农村金融深化的必然选择。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对农村金融现状进行了简单而客观的描述,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的基本思路与现实路径。

关键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0;F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2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56-03

“三农”问题是一项规模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必须从全局、战略、宏观的高度予以通盘考虑。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从小富即康到全面小康的建设时期。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则是重中之重。

一、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三位一体的金融组织体系。这其中,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常态。与此同时,民间借贷也勃然兴起,形成了一套脱离于国家法律系统之外的非正规的金融系统,与正规金融系统并驾齐驱,发挥着相当的影响力。中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商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和趋势,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遭到不断减弱,由此导致当前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矛盾严重。在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不断萎缩的条件下,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并逐步在满足农村地域内部融资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县域和镇域范围内的萎缩

从1997年开始,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资源重组体制改革,对农村大量的基层分支机构进行了裁撤和合并,逐步采取了大规模的收缩性战略,使其从县域范围内退出。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它所特有的大企业偏好性,更愿意将信贷目标锁定在大企业或者所谓的“黄金客户”、“贵族客户”与“集团客户”上,在资源配置上,优质的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大量向城市聚集;管理机制上也重心上移,权力上推;业务对象着眼于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能力很大程度上被削弱。

(二)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渗透功能弱化

作为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无偿拨款和有偿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在成立之初,国务院就曾明文规定过农发行的资本金数量及来源。但是,由于财政部门在拨付农发行的资金上有些许限制,而且常常不能够按时发放到位,且无制度保障。因而,事实上,农业发展银行不得不主要通过向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来筹措资金。这直接促使其筹资成本的上升,优惠贷款利率难以为大众公认,乃至形成了巨大的利差缺口,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国有政策性农业银行虽然是支农的专业银行,但其主要业务还是为国家农产品收购部门提供收购资金。这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减少农民“卖粮难”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农业发展银行局限于负责保障粮、棉、油的收购和储备资金供给,农发行的主要贷款业务具有很大的有限性,其业务很难涉及到对农村一般资金需求的供给。因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甚为缺位。它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也就不能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其原有的职能定位正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异化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从农村区域的全面退出和农业发展银行现行职能的极大不足,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农村融资体系的主体,其主要宗旨就在于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现实活动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规范性不足,经营自任意扩大,其结果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一个既独立于国家利益,又独立于农民利益的利益主体,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性”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利润最大化”成为其主要的经营原则。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商业化、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推动下,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功利化特征表现突出,其贷款对象与地域在选择性上日益明显,贷款的结构性问题尤为突出,“非农化”与“城市化”倾向日益严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消退,资金更多地投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和利润较高的行业与单位,在地域配置与行业配置上严重失衡,这直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四)农村保险市场体系的不完善

农村保险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成熟的保险人和理性的投保人二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有效的政策扶持、保险公司制度化的产品供给、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由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低下,保险意识与保险观念相对淡薄,而国家对农村政策性保险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半停顿状态。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二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82年恢复试办的农业保险。由于受到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影响,民政部门所主管的灾害救济不仅手续繁杂、监督不力、投入面过窄、水平偏低,而且难以适应现行的财政体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保险承保率不足5%,并且农业保险具有高损失率、高赔付率以及高管理费用等特征,导致其经营亏损严重,业务逐渐萎缩。

(五)民间信用活跃,非正规金融发展迅速

由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完善与低效率,直接导致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大量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客观上推动了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市场化、货币化发展使农民、农户的生产、生活所需资金日益增加,这种分散、小额、面广、巨大的需求目前主要靠民间借贷得以缓解。对东、中、西部15个省41个村的调查统计显示,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其中高利贷的发生率达到了85%。日益发展的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所需资金现在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民间非正规金融,有些地区民间借贷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各种民间信用、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农村金融体系的不足,但“地下活动”鱼龙混杂、很难规范的现实,使农村金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创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解决农村金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层面多方位进行推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体系创新是改变中国农村金融现状的选择之一。

(一)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现行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我们必须立足于“三农”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以财政为指导,以金融这一外部支持和农村内生力量的后续跟进为保障,解决农村投资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形成“吸引投资、融资顺畅”的有效投入格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培育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型金融企业,鼓励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进入农村市场。同时,应当着力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格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制,形成竞争性、多样化、生机勃勃的农村金融市场。

(二)积极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全新的政策性金融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应主要满足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首先,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发展能力。其次,优化并支持农村经济结构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加大对农村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最后,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积极推进农村高层次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从导向上看,农业发展银行应当主要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承担发放农村政策性贷款的任务。

(三)强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

当前农村金融制度改革首先是对现有农村信用社进行规范,充分发挥其商业性金融功能。强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必须对现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革。改革的原则在于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充满活力、自我约束。必须端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办社方向,服务人民,坚持民有、民享、民治的办社方针。同时,还应当逐步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和金融意识,组建更多具有合作性的金融组织。国家还应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使之发展有更为广泛的空间。

(四)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壮大农村保险机构

首先,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和行动促使农村资源转化为农村金融信用,培养符合农村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其次,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调整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机构布局,赋予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功能。在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不能局限于完全依靠市场,必须把金融的市场调节与政府的适时主导结合起来。

发展农村金融必须对农村的相关保险组织与机构进行调整与完善。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农村政策性保险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而配套的政策性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保险的宣传,培育理性而完善的保险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险组织体系,可以考虑组建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积极履行并贯彻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妥善经营并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信贷机构提供政策性保障与风险保障,监督和管理众多的农业保险基层机构。同时,在我国广大农村可按自愿协助原则建立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

(五)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的其他发展模式

为规范日益活跃的民间金融活动,可以选择在经济、金融基础较好,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组建农村民营商业银行。民营商业银行的组建原则在于注册资金要有较高的起点,产权形式可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管理完全按市场化原则进行。目前,我国农村还没有股份制的农村合作银行。但如果组建条件成熟的话,也不要只允许组建由农业银行控股的农村合作银行,而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组建向社会募股的农村合作银行。

四、结论与启示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与此同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基层金融部门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金融服务滞后现象,影响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延缓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速度,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从实际出发,重新整合现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优化农村金融秩序,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稳健、安全、高效运营。据此,提出如下建议: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培育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快速成长;合理放松政府管制,为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生存空间;继续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小额信贷的扶贫功能。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已迈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由增加供给转变为提高效益,传统的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日益受到严重挑战。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应转变思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推动农村金融向多元化和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小茜.金融稳定界说:定义、内涵及制度演进[J].财经科学,2007,(01):1―4.

[2] 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J].2002.

[3] 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及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1,(03).

上一篇:黄石市城市转型的经济基础研究 下一篇:我国行政给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