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微话题”

时间:2022-06-15 02:27:00

生物教学中的“微话题”

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升级,微课文化逐渐在教学领域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时间一般为6~8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所以这就决定微课不能像正常课堂那样大容量的教学,教师必须精心取舍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笔者就高三复习中的3个疑难点作为微课中的课题简要分析。

一.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一般不选用淀粉和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

本实验的原理是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放入反应试管内液面的上方,卫生香会复燃。本实验能否用淀粉和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呢?答案是不能。这和淀粉的性质有关,,由于酸可以使淀粉分解成葡萄糖,所以在酸性组别,淀粉在未加入淀粉酶的情况下也能被分解。实验预期为唾液淀粉酶在酸性条件下失活,无法水解淀粉,试管内淀粉经碘液鉴定后出现蓝色。实际结果与实验预期是不同的。第二个原因与碘液的配置有关,碘液是碘与碘化钾溶于少量水中制成的。在碱性组别,碘液中的碘与试管中的氢氧化钠会发生反应,生成次碘酸钠和碘化钠,也会影响实验现象。故本实验一般不选用淀粉和淀粉酶,常选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

二.激素都是通过影响靶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的吗?

激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含氮的激素,包括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另一类是类固醇激素。这两类激素不但化学结构不同,而且作用机制也不相同。含氮激素到达靶细胞后,并不进入细胞内部,而是与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这种结合引起受体结构上的变化,进一步引起与受体分子紧密连接的腺苷酸环化酶变构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被激活后催化ATP转化成环腺苷酸(cAMP),cAMP再刺激或抑制靶细胞有的酶或反应过程,使靶细胞所特有的代谢活动发生变化,表现为含氮激素所引起的各种生理效应。类固醇激作用的机制与含氮激素不同。这类激素都是小分子,能扩散进入细胞,它们进入细胞后不发生相互结合的反应。激素进入靶细胞先与细胞质中的特异受体分子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这种有活性的二聚体的复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适宜的温度)穿过核膜进入核内,与染色体上的一种酸性蛋白相互作用,促进基因的表达,导致某种蛋白质(酶)的合成,从而引起这种激素的生理效应。因此有的激素是通过影响胞内酶活性来调节代谢,有的激素则是通过影响胞内酶的合成来调节代谢。

三.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什么?

“传统认为水分子很小,很容易自由地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但实际上,膜脂排列致密,单个的水分子以扩散作用穿过膜脂双分子层间隙的速率非常缓慢,常常小于0.01cm.s-1,因此,仅凭扩散作用来实现水分的迅速的跨膜运动是难以信任的。研究表明,水分在植物细胞膜系统的的跨膜移动有两种方式,其一是以单个水分子通过膜脂双分子层的间隙来进行;其二是水集流通过膜上水孔蛋白中的水通道来完成。集流是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如组成水溶液的各种物质的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例如河水的流动、降雨、水管中水的流动。”可见,如若水分子通过水通道是协助扩散,在许多情况下水分子通过细胞膜还是以协助扩散为主的。

微课的出现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调查发现,如果是网络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分钟内。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抓住教学中的一些微话题充分发挥微课的力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上一篇:优化评价语言 下一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