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语文三重之美

时间:2022-06-15 01:04:15

品析语文三重之美

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语文这一条文学长河也是浪花朵朵,异彩纷呈。要品析语文的三重之美,也只能溺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饮。现特举诗人陈敬容的几句诗,作为品析的例子。

假如你走来

在一个微温的夜晚

轻轻地走来

扣我寂寞的门窗

一、品朦胧之美

“假如你走来”这句诗便突出了不可确定的朦胧之美,含义是你可能走来,也可能没有走来,这种不确定激荡着人的内心,一直渴望着思念之人的到来。这种表达恰如雾中看花,水中窥月,朦胧之美让人畅想无限。如果换成类似:“你走来,”或“你没有走来”的句子,则太直白、太肤浅,使诗句的魅力索然无味。正因为诗句流露出太多的不确定,才凸现出语文的朦胧之美,这样的句子往往使人思虑顿开,产生无限的想象力和持久力。

再如,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的句子:“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样的句子朦朦胧胧地让人感觉到当时让人窒息的社会以及小知识分子的辛酸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于是什么样的新生活呢?则恰如桃花源一样清新和渺茫,叫人深思和玩味无穷。再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恰给孔乙己悲惨的命运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人隐隐地感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油然产生一种无名的辛酸和畅想。正因为语文存有不确定的朦胧之美,才使读者有了千丝万缕的感慨和遥想。

二、品意境之美

“在一个微温的夜晚”,“微温”一词的装点修饰,一下子突出了夜晚的特色。这样的夜晚不可能有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也不可能人群拥挤、喧哗声声。而应该是比较幽雅宁静,有淡淡的哀愁,有人则是踽踽地前行,有声则是轻微悠扬,宁静是夜晚的暖色调,轻愁是夜晚的冷色调,这一暖一冷便构成了夜色的意境之美,美得让人迟疑、美得让人轻叹、美得让人产生一丝丝非分的渴望。若此句中将“微温”一词删掉,意境之美则荡然无存,画面的清晰感则默然失色,再也无法调动人的审美情趣。可见妙词的修饰点化会一下子凸显出一幅摄人魂魄的意境之画。再如,“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老”“昏”三个字的巧妙点化,便使诗的意境油然展现出一幅幽暗哀愁的画面。若就自此一句,下无内容,也会叫人肝肠寸断,哀思绵绵。再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不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之美之绝,不得不叫人惊叹万分。

三、品移情之美

“叩我寂寞的门窗”所凸现的就是移情于物。细想一下,门窗有寂寞的情绪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寂寞的不是门窗,而是坐在门窗之内的人。人寂寞偏不说寂寞,而说门窗的寂寞,这样反而达到了缠绵悱恻、幽径通幽的效果,让人动容,让人啜泣,让人深思。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例如,李煜的《乌夜啼》中的“寂寞梧桐深锁清秋”,其实寂寞的不是梧桐,锁的也不是清秋,而真正落寞的、真正被囚禁的就是词人自己。词人巧妙地将无尽的哀愁寄托在落叶梧桐和清秋之院,偏不点明自己的忧愁,而读者一读便通悟,一悟便有一种荡气回肠的空灵动荡之感。以上的例子的移情手法,还有些人凿的痕迹,略有一点文学底子的人一眼便可以辨别明白,而最高境界则是完全达到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程度。例如,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却将悠然回归之情不留痕迹地迁移到夕阳西下、群山雾绕、群鸟归飞的自然境界之中。再如,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同样将自己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心志深深地隐藏在动荡的大海和群星璀璨的银河之中。移情于物看似忘我,实则是无限地扩张自我,将自己的志趣充盈于天地的动荡之中。宇宙的运行便隐露着自己的壮志和胸襟。

概括地说,语文的朦胧之美是不确定的模糊怅惘之美,意境之美则是明朗清晰的山水诗画之美,两者看似矛盾,恰恰相辅相成、相克相生,共同彰显着语文的无穷魅力。至于移情之美则是将至纯的情感点化在朦胧与清晰的至美画面之中,生命的气息便迎面扑来,似一只白鸽,自由翱翔在白云动荡的蓝天之中。

品语文之美,会让人忘却烦忧,尽在画中。

上一篇:考场作文题材走进真情浅议 下一篇:数学教师如何上好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