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理财之路如何走?

时间:2022-06-14 01:23:26

商业银行理财之路如何走?

过去的两年中,股票、基金、理财产品,这几个热得几乎发烫的字眼,已经非常明确地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大众理财意识迅速觉醒,人们对个人财富管理的极大需求犹如一股巨大的浪潮,在资本市场持续火暴的催生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席卷而来,银行机构在理财市场上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2007年,我国银行业发售的理财产品超过了2400种,呈现“井喷”之势。2005年全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销售金额为约2000亿元,2006年达到约4000亿元,2007年全年已接近1万亿元。在2007年银行理财市场大发展的基础上,2008年银行理财市场将迎来一个持续发展、加快创新的局面。然而,面临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银行理财的参与者包括产品设计者、投资者和资金管理者等,都需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内控,科学管理,保障收益。

回眸:金融理财市场异彩纷呈

面对近年来理财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股市对银行储蓄资金的分流,商业银行在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的两面夹击下,依然取得了颇为可观的业绩,特别是代客理财业务获得了超常规发展,无论在产品推出的数量上,还是销售规模上都达到了新高度。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统计,2007年,共有39家商业银行(30家中资银行和9家外资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产品2404款。平均每月发行理财产品约200款左右。从币种看,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总数为1094款,占全部理财产品数的45.5%;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数为1218款,占比为51.0%。另外有92款的混合币种理财产品,占比为3.5%。各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总量近1万亿元人民币。相比2005年的2000亿元和2006年的4000亿元规模,速度确实惊人。

政策主导市场放量。2007年,受人民币存款利率提高的影响,人民币固定收益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呈缓慢上升趋势,产品期限与发行数量则呈下降趋势。 2007年5月10日,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扩大了银行系QDII产品的投资范围,使得投资者可通过QDII分享全球证券市场的收益。受政策影响,银行系QDII产品数量随之增加,政策之前每月平均有3款左右,5月10日之后达到每月16款以上。

外资银行后来居上。2007年前十个月,中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2045款,占市场总量的85.1%;外资银行发行359款,占市场总量的14.9%。尽管外资银行获得内地法人牌照不久,其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凭借多年的经验,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有率正在快速上升。2007年初,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不足7%,但从发展趋势看,外资银行市场份额正在稳步提升,12月份市场份额已达16%。

中外银行优势各异。中资银行在除QDII产品之外的其他类型产品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外资银行除了QDII产品,相对优势还表现在浮动收益产品方面,这与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与境外市场的连接能力直接相关,也与外资银行在境内的网点情况、客户选择等制约要素和展业策略直接相关。

银信合作产品上升。2007年,信托类产品发行数为578款,均为中资银行发行。在发行数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发行数最少的月份为2月份,仅有17款,发行数最多的月份为12月份,达到77款。

新股申购收益增加。2007年全年,新股申购类产品发行数为196款,均为中资银行发行。从整体上看,新股申购类产品发行数呈上升趋势,1月份发行数仅为5款,为全年最低;11月份发行29款,为全年最高。预期收益率方面,2007年上半年发行的新股申购类产品预期收益率较低,一般上限在10%左右,下半年则上升到15%~20%。

QDII产品中外资行超七成。2007年,商业银行推出的QDII产品在发行速度上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特别是进入2007年5月份以后,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发行数量明显上升,并在11月份创造了44款的最高纪录。

结构型产品诞生新型挂钩标的。2007年,商业银行共推出结构型理财产品638款。就挂钩对象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1)挂钩股票、基金类理财产品数量明显增多,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繁荣周期的到来、IPO重启的新股赚钱效应显现和QDII、“港股直通车”政策的不断推出和放宽等;(2)除传统的挂钩股票、债券、基金等产品继续强势发行外,市场上开始出现了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量期货的产品和挂钩IPOX-30全球指数和T38等的新型产品,新型挂钩标的物开始登上结构性产品的舞台。

机遇:商行转型借力资本市场

刚刚过去的2007年,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银行业整体盈利大幅提升,而这其中中间业务占比快速增长成为最大亮点,不能不归功于近两年资本市场的持续升温。事实上,当不少商业银行感叹“好景不再”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成为这一潮流趋势的受益者。无论是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基金托管、基金代销,还是发行理财产品,银行都从中斩获颇丰。以银行代客理财为例,不少银行最初推出理财产品,更多地是出于担心储蓄存款被分流的无奈,但随着金融理财范围逐步拓宽,品种逐渐丰富,这一业务日渐多元化发展,并不断综合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服务内容,从而成就了商业银行基于财富管理模式的业务发展平台。在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股票市场活跃、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增强的背景下,这些中间业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加快了金融业创新与综合化经营的步伐,已经成为银行实现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

同时,去年央行6次调整利率,以及不断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给商业银行贷款增速上了数道“紧箍咒”,而今年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信贷扩张无疑将受到更大抑制;而另一方面,人们普遍预测,未来资本市场依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企业直接融资步伐进一步加快,银行的经营压力也将不断加大。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对自身业务调整与战略转型的要求日渐迫切。如果说,几年前一些银行提出“调整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转型目标,还仅仅是停留在战略规划层面上,那么,眼下加快推进转型步伐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生存,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迫在眉睫的问题。

从银行自身方面看,业务发展战略的调整首先意味着资源的重新配置。一直以来,传统的公司信贷业务通常占据着银行大部分人力和财力资源,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就需要从资金、人员配备上给予足够的支持,甚至可能对传统公司业务造成影响。然而,这样的资源调整却是必须的,否则银行永远无法摆脱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此外,银行在实施业务调整过程中,急需机制体制的转变,包括在机构设置、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等方面,建立起与新的业务模式相适应的银行机制,否则,单纯的业务转型将难以为继。以零售银行战略为例,前些年不少银行都先后提出了“向零售银行转型”的口号,但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一方面,零售业务需要很高的投入,但前期收益却难与之匹配,因此影响公司业务的收入,一些人不免得出“得不偿失”的结论;另一方面,在以公司业务为主的传统银行中,无论是业务流程、信用评估、授信方式,还是对风险的控制,都不适用于零售业务,特别是原有的激励机制、考核办法也无法使分支行将精力转移到新的业务领域,零售业务最终难以逃脱尴尬的局面。如今,这些问题已经被商业银行认识到,一些银行正在从内部改革入手,加紧推进战略转型。

从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上看,未来综合经营将成为商业银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战场。随着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一个更大的金融服务平台上,联合信托、保险、证券、租赁、基金等多种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将在创造中间业务收入方面将取得更加快速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否抢先构建综合经营平台,对于创造多元化收入来源,迅速转变业务增长方式,改善收入结构,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正因为此,目前主要商业银行都在悄然行动,通过收购、合资、成立全资公司等多种形式搭建未来综合经营的框架。

可以肯定地说,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银行信贷增长受到抑制的双重压力和催化下,商业银行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期里,实现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转变和调整,以此扩大未来收入和盈利的增长空间,为提升其市场价值提供持续的动力。而转型成功与否,则取决于银行把握市场形势和机遇的能力、内部机制市场化进程的快慢,以及将之付诸行动的决心和勇气。

展望:加快创新强化风险内控

市场预计,在人民币升值加快、经济较快增长、上市公司盈利持续增长30%~40%和境内外流动性过剩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发展的趋势,牛市行情远没有结束,百姓投资需求还将高涨。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将更加重视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加快各种理财产品服务创新,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金额必将突破1万亿元,有望达到1.5万亿元至2万亿元的庞大规模。面对日益红火的理财市场,如果说2007年是中国银行业的“理财元年”,那么,2008年将成为中国银行业的“理财创新年”。

2008年银行理财市场的创新,不仅是外资银行加快创新,而且是中资银行加快创新;不仅是中资中小银行加快创新,而且是中资大型银行加快创新。过去几年间,中资中小银行出于开拓客户资源、扩大市场份额等考虑,在理财产品创新上先行一步,如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在金融消费者心目中的理财口碑就较好。而在工行、中行、建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之后,出于为满足股东投资者的回报要求、加快战略转型等考虑,它们全面进军银行理财市场,使得银行理财领域呈现业务激烈竞争、产品多元化创新、中间业务收入迅速增长的可喜局面。

2007年是外资银行在境内设立法人银行的重要一年,其在境内开拓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势头可谓十分迅猛。外资银行凭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综合经营的平台和长期运作的经验,在境内纷纷推出各种与境外股票和基金等挂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超过中资银行,因此理财业务发展很快,抢占了不少高端优质客户。今年,外资银行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快创新,人民币理财和外币理财产品创新仍将不断,这不仅加剧了境内银行市场的竞争,也为中资银行同台竞技、吸取其长处提供了借鉴。

事实上,中资银行2007年的理财产品创新已经指向金融资本市场,2007年5月监管部门批准内地银行可以开展投资如香港等地市场股票产品的政策,之后多家银行获得QDII资格,获批外汇额度在100多亿美元,发行多款境外理财产品,给投资者带来了稳定的收益,分散了资产风险。

2007年年底之前,中国银监会宣布,中、英两国金融监管部门已就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做出监管合作安排,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代客投资于英国的股票市场以及经英国金融监管当局认可的公募基金。另外,中国银监会与美国证监会原则同意将于近期签署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交换信函。在此政策指引下,2008年中资商业银行QDII产品将投资到发达和成熟的欧美市场,真正与境外一流的商业银行进行全球同台竞技。

当然,中资银行在加快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防范化解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各种风险,这是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决不可偏废。

2007年年初美国几家住房按揭机构已出现危机,但是国际国内金融机构对此没有予以充分的防范,以至于后来形势不断恶化,全年有数次大的金融波动,如在8月份爆发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波,使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银行、投行和基金等遭遇重创。中资银行涉及不深,但也有少数几家上市银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H股价有较大幅度的下跌。而9月份之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4只QDII产品,由于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认识不足,在恒生指数高位大量建仓,而使基金净值跌破发行面值,至今还没有恢复到面值之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还有可能爆发,美国经济因此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其对香港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中资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一定要未雨绸缪,多加防范。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判断,今年人民币将继续保持升值,在此预期下国际热钱将加快进入中国市场,或加大购进中国人民币资产,有可能助长资产泡沫化趋势及引发从紧政策调控出台。中资银行要防范此类风险,对以港元或外币计价的投资收益,还需要预先考虑人民币加大幅度升值可能带来的“折扣”,应当做好人民币掉期业务的对冲安排。

上一篇:新媒体吹响正版号角 下一篇:赛飞亚:以鸭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