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动漫井喷之年?

时间:2022-09-28 08:04:51

2008:中国动漫井喷之年?

“今年会是一个井喷年”。1月15日,中卡世纪董事长魏来准备以这个话题,作为接下来参加的《福布斯》杂志关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论坛的发言主题。用他的话说,“2008年到2010年,中国动漫产业会翻天覆地进行洗牌。就像当年互联网三年立基础一样。”

事实上,红杉中国基金、软银等风险投资大腕及卖汽车、卖房子、卖珠宝和造玩具的人,如今都开始玩动漫,而且,不玩则已,玩则出手惊人。

政府的扶持

《福布斯》曾公布过2002年“全球十大虚拟人物财富榜”,它们就是米老鼠、哈利・波特、皮卡丘等10个虚拟人物。它们在2002年就创造了230亿美元的财富。

目前,英、美、日、韩四国已成世界动漫产业大国,这一产业在英国已占GDP的7.9%,在美国连续四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在日本的出口值远高于钢铁。去年全球游戏、动画业及其相关行业衍生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

但令人尴尬的是,青少年喜爱的卡通形象却与中国造无缘,史努比、米老鼠、机器猫才是他们的最爱。在这些卡通相关消费中,来自中国内地的不足10%,而日美舶来品则超过80%――这意味着大约80%的利润落入了日美卡通厂商手里。仅史努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和机器猫,每年就从中国“掠走”6亿元。

“要下定决心,把我国的动漫产业出口做成纺织品甚至温州打火机那样。”2005年6月1日,在全国影视动漫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广电局一位负责人发出了这样的豪言。

早在2003年的中国卡通产业论坛上,就有学者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市场,中国在未来几年内将有数百亿元的市场机会。我国的动漫产业在2003年收益已开始超过电影业。

2004年,中国政府宣布计划创建13个动画产业基地,并为国内动画制作公司提供税收优惠。近几年来,政府一直积极扶持动画产业,目前在全国推动建立了17个动画产业基地和6个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并规定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时至20时之间禁播境外动画片;同时给予动画制作公司政策优惠。

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到2007年年底,全国有47个省、市少儿频道和3个卡通卫视频道开播,动画节目需求量一年将达到100万分钟,而2006年全年国产动画片产量仅8.5万分钟,可谓缺口巨大。

尴尬的现状

时至今日,中国动画片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创造的辉煌仍然令人怀念不已。《大闹天宫》几乎与日本《铁臂阿童木》同时获得了国际大奖,《哪吒闹海》等不少动画片都堪称经典。

然而,如今中国卡通产业由于缺乏健全的产业链,动漫公司几乎无利可图。

原因在于,目前,动画公司原创作品的主要发行渠道是电视台,而受到播出平台制约,制作方没有话语权。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产电视动画片平均的投资成本大约为5000~10000元/分钟,但在电视台的首轮播映价最高区间也不过是600~1000元/分钟,而且电视台在抱怨国产动画质量差,没有收视率。低价格、低质量,进入死循环。

另一方面,在动漫公司把动画片低价卖给电视台的同时,电视台会“回赠”贴片广告时间,作为播放内容的交换。可是动漫公司面临的问题是,动画片的广告时间很难卖出。一般动画片都是垃圾时段,而且这些时段父母并不看电视,因此对于广告商没有任何吸引力,有些地市级的贴片广告(还是电视剧时段)甚至低至0.1折,动漫公司难以拉到有利可图的贴片广告。

于是,动漫制作方寄希望于儿童服装、家居用品、食品、玩具、游戏、图书和DVD等衍生产品,但又遭遇盗版的“杀伐”。

曾经,中国动漫化有过成功案例,它就是三辰集团投资开发的“蓝猫”这一动漫形象。《蓝猫淘气3000问》至今已完成5个系列1700多集,并在700余家电视台播出。其产业链已经延伸至图书、音像、文具、玩具等十几个行业的6600多种产品。

但是随着产品热销和知名度的提高,“蓝猫”已经被盗版者盯住。据三辰集团统计,盗版商所攫取的利润约为正版经营的9倍。“蓝猫”品牌涉及的巨大市场也被侵权者蚕食,服装、书包、文具、童鞋等市场上都发现了假冒产品。

于是,许多动漫公司只得走代工之路。

卡通生产主要分为原画创作、动画加工、后期合成三部分。日本动漫的原画创作一般在日本本土进行,是整个卡通业最上游的产业。整个原画一般先用圆圈大致画出人物和环境的姿势、空间方位,接着进行人物和环境的具体绘制,直到出现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个工序需要很高的艺术创造能力和美术能力,但工作量相比动画加工要小得多。

这些原画之后便会被空运至中国内地,进行动画、上色等加工工序。所谓的卡通简单地说就是人物两个动作之间的过渡部分,一般一套动作需要13张动画,而一集20分钟左右的日本卡通片需要4000张左右画纸,并且都是人工手绘而成。这个工序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在完成卡通加工之后,画纸就又飞回日本,进行后期的合成,包括拍摄、剪辑和配音。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卡通片在全球大行其道,产量越来越大,一方面日本本土的卡通加工量不能满足其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日本国内进行动画加工人工成本太高。与之毗邻又同样具有东方文化背景、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就成为其卡通加工基地。

而代工的中国动漫公司自然没有多少利润,只是能喝上一口粥而已。所以,在中国的动漫博览会上找不出质量上乘的国产动画成品,许多企业的动画概念不错却无法成型,原因就是没钱。

中国卡通产业化需要资金的支撑。据业内人士介绍,卡通制作费每分钟至少需要8000元,超过一般的电视剧。目前,不少卡通创作人员都面临着资金瓶颈。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几百万投资的动画片,播出费用只有每集区区几百元。想要收回成本绝非易事,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

未来的希望

在2005年6月份的中国(杭州)首届国际动漫节上,日本动漫界元老、创作了“皮卡丘”、“名侦探柯南”、“机器猫”等动漫形象的日本小学馆执行董事久保雅一先生直言不讳道:“虽然现在中国对动漫花了很大力气,但是从商业上衡量,成功的产业化例子还不多。”

这值得我们深思。

截至2007年,据国家工商总局对27个省区市的统计,全国动漫制作机构已有5473家,但其4000多家的制作公司人数在10人以下,而规模较大的制作公司经营状况也不理想,多数在烧投资者的钱,等待环境好转的那天。

还应注意,中国动漫缺少原创,不会讲故事!比如《花木兰》这个中国民间故事被迪斯尼率先演绎出来让不少国人心里不是滋味,但若由国内导演拍摄很可能会照本宣科。毕竟,动画电影作为讲故事的媒体首先要会讲动人的好故事。

而迪斯尼的成功就在于擅长讲故事,其一部投资1亿美元的动画片制作时间长达五年,其间在不断地在丰满故事和人物。

正如一位中国的动漫大师所言:“类似《花木兰》这样的民间故事,我们有很多,也拍了很多,但是鲜有在动漫王国里立足的成功角色。”在好莱坞眼里,剧本才是动画电影的灵魂,而我国国内的动画太注意形式,却忽略了电影的本质――故事和情节。

除不会讲故事外,原创能力的衰弱,更使中国卡通不得不走上模仿之路。事实上,中国动漫尚未走出模仿阴影,许多方面模仿了迪斯尼与日本动画片。

而在模仿的过程中,唯独没有继承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在《大闹天宫》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绘画的背景设计、皮影戏的造型特点、京剧的道白与音效――然而这一切,在当今的中国动画片中已不多见。中国一些动画片抛弃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即使这些动画片不是为迪斯尼或日本动画片定制,但其风格,也几乎是迪斯尼的作品翻版。

究其原因,动漫高级人才的供需处于严重失衡状态,这无疑是我国发展动漫产业的一大障碍。

据调查,目前全国影视动漫从业者不到1万人,只及韩国的1/3。而全国动漫人才总需求量为15万人,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也在10万人左右,但中国动漫专业刚兴起,每年的毕业生只有1000人左右。同时,动漫产业专业人才布局区域化差异非常明显,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

上一篇:搜狐十年:不断触及互联网本质 下一篇:新媒体吹响正版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