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演奏如何体现音乐美学特征

时间:2022-06-14 12:30:31

浅谈钢琴演奏如何体现音乐美学特征

【摘要】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作为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的思考的学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音乐美学,既可以说是用美学的观点来研究音乐美和审美的部门美学,又可以说是音乐学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基本规律与特征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这种双重属性说明音乐美学是由音乐学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特点在于美学与音乐学的结合。

【关键词】 钢琴 音乐美学特征

钢琴,是当今世上最能诠释音乐的一种乐器。钢琴的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变化丰富,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或刚或柔,或急或缓均可恰到好处。如果久对钢琴,就会感觉琴中是有灵魂存在的;触键力度、幅度、时间的控制,踩踏板的感觉,都会渗透到所弹奏的音乐中很现实的表现出来。所以说弹贝多芬,如哲人的沉思雄辨;弹肖邦,如吟诗;弹德彪西,如作画。

钢琴之所以成为乐器大家族中的“王者”,是人类的精神文明及科技文明的发展所赋于它的,钢琴作为乐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钢琴的发展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不断发展的状态。钢琴作为物质基础,为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条件,音乐家创造发展的钢琴文化又促进钢琴结构功能的进一步成熟。由此我们说钢琴是钢琴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钢琴、认识钢琴,也就成为了一个音乐人认识钢琴文化的必须了。

由于钢琴是最理想的,又是相对普及的和声乐器,于是,开始于欧洲,后来又不限于欧洲的专业作曲家们,为钢琴写下了数不尽的各种各样各式各类的钢琴独奏曲。任何一件乐器,都没有像钢琴拥有那么多的独奏曲。在众多的钢琴独奏曲中,包含有巨大数量的属于人类最杰出创造之列的优秀之作,这是一笔无价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财富。学习弹钢琴,就能够亲身接触、直接领受这笔财富。

诚然,人们都在追求物质财富。但是精神财富也是财富,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更珍贵的财富。有谁会不愿意增加它呢?

钢琴音乐本身就像一所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就如同进了音乐学校一样。而且,这还是一所完整的音乐学校。因为在这里学到的,将不是单一的、某一侧面的音乐知识;而是要学到构成音乐艺术的所有最主要的基本元素,理解音乐思维所应有的语汇、语言和语法。这里的旋律知识、和声知识、复调知识、曲体知识和音乐史等知识,还有音乐形象、音乐内容、音乐意境和音乐风格等音乐美学知识;也有这所有的方方面面如何综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实际上,在钢琴学习中学到的,将不只是钢琴,而是全面提高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思维力。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无论对于我们自己弹奏的作品,还是别人弹奏的作品,乃至室内乐、交响乐等非钢琴的音乐作品,都会有更高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钢琴主要表现出了以下的音乐美学特征

一、对尽善尽美的寻求

拉威尔认为:“生命中所有的快乐都是由一步步走向完美而组成,一点点的更好都能引起生命神奇的心跳。”音乐艺术的尽善尽美的探索,并非是真实。为了使自己的手艺精通,就必须研究别人的手艺。”因此,在音乐学院的学习期间里,演奏者不仅接受了严格的高等专业训练,牢固地掌握了传统的作曲技巧,而且也要主动地学习、分析巴洛克、古典、浪漫及同时期大师的钢琴作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自己的音乐创作个性。例如《水之嬉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李斯特的《艾斯特别墅的喷泉》,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机械的模仿,而是应该在形式与内容方面都熔铸自己独特的音乐个性。

二、自律论与他律论的结合

所谓的“自律论”就是艺术的价值来自纯音乐的听觉的感性美,而不是通过展现某个对象来产生价值的。我们注意到某些钢琴家的早期的钢琴作品几乎没有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的,反映社会政治变革的,也没有一个作品注重抒感,抑或者是暗示某种哲理的。可以说,在某些钢琴家的早期创作中,音乐就是音乐,并不掺入政治或者哲学的成分,更没有成为自己的内心情绪宣泄的手段、媒介。可以说音乐本身的色彩、音响以及其他诸多的音乐性元素就能够给人充分的美的享受。而对于音乐作品本身来说,钢琴家是持着他律论的思想观点的,即“音乐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敢做,什么都能够刻画,只要她发挥魅力并最终而且永远保持音乐本色。”音乐的本身是为了描写与刻画每一种存在的事物的。钢琴能将一切的客观事物诉诸于其音乐的,即通过音乐来得以体现

三、钢琴创作的审美特征

可以说钢琴家的音乐美学观念直接影响了或者说是决定了他的早期钢琴作品的审美特征。而其音乐作品的审美特征也充分地展现了塔的美学观。例如这些特征可以表现为《哈巴涅拉》对于西班牙的舞蹈音乐的热衷、喜爱,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古风小步舞曲》表现的是对机械世界的模仿,其中表达了对遥远古代情感的向往;而《水之嬉戏》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钢琴多种音色的好奇。因此我们认为一些钢琴家的早期钢琴作品集中表现出了其理性与感性完美融合、自然与机械有机结合的审美特征。同时这些因素或者说是主张深刻地影响着其后期的创作。

四、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

我们知道的音乐创作时时刻刻表现出一种理性的节制,因此有的钢琴家的音乐创作并不像德彪西那样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影响。可以说有的早期的钢琴艺术创作就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来了,并在其后的创作中运用各种面具来遮蔽,进而认真谨慎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拉威尔承继了古典的理性作曲方式,而对逻辑的思维模式表现出了尤其的喜爱。可以说拉威尔比较喜欢那些严谨的构造,积极遵循诸多的传统的作曲规则,而对奏鸣曲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喜好。同时,拉威尔对于那些有明显缺陷的音乐作品是很敏感的,因此他曾批评德彪西在较大的曲式中显得缺少结构的才能。难怪斯特拉文斯基戏称拉威尔为“瑞士的钟表匠”。

钢琴的音乐作品是非常严谨而复杂的,似乎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的,犹如数学公式一般无懈可击。我们可以注意到某些的音乐作品甚至是仔细确定了和弦中每种音符的数量,包括休止符的长短。在钢琴创造中灵感较之于技巧是更为重要的,虽然理智与激情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既是一种矛盾,又是一种结合。在一些早期钢琴作品中,我们隐约能感受到其中的感性和本能:《帕凡舞曲》、《哈巴涅拉》经常在几个相距甚远的八度上重复旋律,以便使曲子更能打动人心;《滑稽小夜曲》中讽刺讥消的语气让人印象深刻;在《古风小步舞曲》、《帕凡舞曲》中浪漫主义的伤感情怀,音乐颓废感伤、多愁善感,《小奏鸣曲》也有着一种不易觉察的忧郁;《小奏鸣曲》第三乐章飞速地奔跑和呼喊,似乎表达了对秩序、对规则、对传统的反抗,表达了本能对约束的抗争,也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然而,激情的倾诉却总受理智的约束而停下来。事实上,这种驯服和本性狂野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作品中所有的自相矛盾。

五、自然与机械的有机结合

钢琴作品善于描绘客观事物的自然美,如《水之嬉戏》中的喷泉、瀑布、小溪,《哈巴涅拉舞曲》中的西班牙场景,《滑稽小夜曲》中的夜景,《钟声》中的各种大钟,《帕凡舞曲》、《古风小步舞曲》中的宫廷舞蹈场面等,一切自然、生活中的美都可以毫不吝音地为之创作,一些早期的钢琴创作体现出钢琴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有的钢琴作品的音乐多表现对自然等客观事物做出的某种反应和某些感受;而有的钢琴作品则是对一切自然等客观事物的模仿,将自然原样搬到了音乐中,并不是人感受到表达出来的自然,而就是自然本身。例: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并不是对水的形态进行直接刻画,而是通过光与色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是主观感受的抽象表述。而拉威尔的《水之嬉戏》则是对水的各种形态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将风平浪静、波浪汹涌、飞流直下、水滴溅射等水的各种变化形态一一地展现出来,音乐细碎且不连续,详细描述着各种细节,整首作品体现出一种明朗的色调和欢快的情绪。与《水中倒影》相比,它注重的是视觉印象的描绘,是通过音乐对画面感觉的一种再现,描绘性大于抒情性。

例如拉威尔的早期钢琴作品多为客观自然的题材,但他所描绘的自然更多是机械仿造的自然。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一部机器,而拉威尔就像一位机械师一样对每一零件每一步骤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精心雕琢,使作品严谨精确、无可挑剔。他的音乐棱角鲜明,具有强烈的不连续性,特别是短小休止符的充斥、同音反复与八分音符震音的走动,表现出一种精确的机械美。以《古风小步舞曲》为例,呈示部十六分休止符的突然出现,尖锐地打断了音乐的连贯性与歌唱性,这种痉挛般的不断停止,出现在很有力量的地方,和弦不是逐渐减弱、慢慢消失,而是突然停下,使音乐表现出机械运动时才有的一种间歇与停顿。中间部中声部的同音反复,更是体现机械运动独有的律动感,类似机械钥匙的转动,也像齿轮的走动。另外,优美的主旋律下伴随着细小的音符不停的走动,如同漂亮外表下隐藏着一环扣一环的机械链,到处都是“点线”的踪迹。如《帕凡舞曲》的中声部表现出机械转动的声音,《水之嬉戏》、《小奏鸣曲》中十六分、三十二分的小音符贯穿全曲,展现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音乐风格研究出一种不停歇的机械性,《古风小步舞曲》结结巴巴、强烈的音符像一个自动木偶带着刻板的僵硬舞姿。过去的战争年代创造了世界闻名的和谐主题,而机器时代的作曲家在工厂中找到灵感。在社会时代的映衬下,机械与自然相交织的美成为了拉威尔作品所独特的一种音乐个性,它同时预示着20世纪作曲家开始趋向被认为是噪音的声音进行模仿和创作。

无论古典音乐亦或是现代音乐,无论它采用何种表现形式,我们都提倡不同类型的音乐音响组合一定要本着人类听觉适应性及统一与完整性原则,反对听觉上的杂乱无章、组织松散,没有凝聚力,缺少完整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贺绿汀;音乐的理论与实践[J];文艺研究;1980年02期

[2] 周大风;浅谈音乐的美感[J];文艺研究;1980年06期

[3] 李凌;音乐的社会功能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4] 王乃建;对伯牙学琴故事的不同理解[J];人民音乐;1980年04期

[5] 张藜;“重音乐”杂谈[J];人民音乐;1980年05期

上一篇:地方公债的内在属性及功能解析 下一篇:传统盘扣艺术的发展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