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问题能力,完善知识体系

时间:2022-06-14 11:07:55

发展问题能力,完善知识体系

摘 要: 作者从开展数学活动方面进行分析,侧重叙述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实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数量关系 个性策略 拓展延伸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活动策略,激发学生从问题实例中分析数量关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基本策略,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梳理数学知识结构,形成数学认知结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建构和完善数学知识模型。

一、挖掘教材内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利用教材中鲜活有趣的生活情境,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切入点,让学生从教材中以数学的角度,从中搜集数学信息,个性化地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明确问题所反映的各种数量关系,理清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从而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独立探索问题解决方案,从现实情景中提炼出数学模型。

例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教师出示教材中游乐场情景图:小火车每节车厢里坐3人,过山车上每排坐2人,观缆车每个吊厢坐4人。提出:“你能从画面中寻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图中的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小火车。这列火车上坐多少人?”生2:“观缆车上坐多少人?”生3:“过山车上坐多少人?”生4:“这些车上一共坐多少人?”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列举在板上,再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1时,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如下数学信息。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学生正在一条小路的一边植树,要求需要多少树苗的问题。”“这是一条100米长的小路。”“在小路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小树。”“两端都要栽。”教师把学生搜集的信息板演后,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和归纳,提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应该怎样计算?”教师挖掘教材情景图的内涵,引发学生从中寻找数学信息,通过分析、归纳等数学方法,发现、提炼数学问题,树立问题的意识,并经历提炼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因素,形成较清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恰当的解决问题策略。

二、分析数量关系,张扬个性策略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提供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因而,教师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地展示个性策略,引发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例如,教学“周长”时,教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学生观察图形后,教师提出:“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意思?”生1:“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生2:“周就是‘四周’的意思,长就是‘长度’,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具各一个,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该怎么求呢?”生3:“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只要量出其中一条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即边长×4。”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测量工具,量一量学具袋中的一个正方形,学生测量出这个正方形的一条边长是8厘米,求出了正方形的周长:8×4=32(厘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长方形的周长又该怎样求呢?”生4:“分别量出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这四条边相加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生5:“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要量出一条长和一条边宽,分别乘2,再把它们的积相加,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教师提出:“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生6:“9+3+9+3=24(厘米)。”生7:“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周长=长×2+宽×2,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9×2+9×2=24(厘米)。”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掌握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梳理和提炼基本的解题思路,充分展示个性策略,构建数学模型。

三、应用拓展延伸,建构有效策略

为了有效地内化数学思想,就必须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数学活动,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经历有序思考等策略解决问题过程,做到解题策略多样化,掌握解题基本策略,巩固所学的数学新知,深化领悟数学思想,建构和完善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策略。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本班各小组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数据,要求学生当评委,评出哪个小组的成绩较好。学生分组探讨活动,有的认为第一组好,因为每个同学成绩都是90分以上;有的认为第二组好,因为最高分在这一组里,而且总分高;有的认为不能用总分比,因为每组人数不相等;有的认为应该用平均成绩进行比较。经过思考、交流与归纳后,师生一致认为应该采用平均成绩进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动手摆方块,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堆方块的数量一样多,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又如,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后,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第4题,组织学生说说式子中的字母表示什么,整个式子又表示什么。学生运用学到的解决问题策略进行巩固应用练习。利用拓展延伸的趣味性数学活动,让学生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同时也总结了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一般方法,深化理解解决问题策略及其思想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体验与感悟策略的有效性,形成解决问题策略。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境 下一篇:中学数学课堂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