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针灸与康复治疗应用在急性缺血中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时间:2022-06-14 01:12:44

早期针灸与康复治疗应用在急性缺血中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R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2-0-01

临床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时,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且应用后所表现出的临床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此,为评估早期针灸与康复治疗应用在急性缺血中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筛选2014年05月-2016年02月接收的71例急性缺血中风患者作研究对象,分组治疗,分别实施早期针灸与康复治疗,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14年05月-2016年02月接收的71例急性缺血中风患者,以不同治疗方法为依据分组,治疗组36例,女(17例)/男(19例),年龄介于55岁至75岁,均值(65±5.29)岁,实施早期针灸与康复治疗;对照组35例,女(16例)/男(19例),年龄介于56岁至76岁,均值(66±6.05)岁,实施单纯的康复治疗。此次入选对象经CT(或MRI)证实,均符合中医中风与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且完全排除合并脑出血、合并恶性肿瘤、短暂性脑缺血、急性期等患者。

1.2 方法

医务人员对入选的71例病例实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吸氧、保持护理通畅、控制血糖血压、并发症防治等综合治疗。

1.2.1 对照组

实施单纯的康复治疗:患者入院后,医务人员按照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选取Bobath法、Brunstrom法、\动再学习等内容,对患者做相应的康复训练指导,主要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例如,做好患者初期变换,保持一个良好的肢置,进行适当的床上关节活动、翻身锻炼,生活能力锻炼等。

1.2.2 治疗组

实施早期针灸与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和对照组一致,在此次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针灸治疗:(1)医务人员取患者病灶侧颞三针,由耳尖进到发际两寸左右处当做颜I针,前后旁开1寸,将其当做颜II针、颜III针;(2)体针以上肢合谷透后溪穴、肩k穴、曲池穴、肩贞穴、支沟穴、手三里穴,下肢风市穴、环跳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太冲穴、丰隆穴、解溪穴、太溪穴为主[1];(3)若患者言语謇涩,则可配合哑门穴、通里穴;若患者口角歪斜,可配合颊车穴、地仓穴。每日两次,以15天为一个治疗周期,持续治疗2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以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来对两组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半个月、一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展开评分,得分越高,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4 疗效评价

医务人员对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展开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评分下降程度≥90.0%,即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46%-89%,即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5%,即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

1.5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以SPSS17.0软件,文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选“n/%(例数/百分比)”表示。经比对两组急性缺血中风病例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等,若研究结果差异显著,(P

2.结果

2.1 比对两组治疗有效率

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治疗组36例:治愈9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有效率97.22%;对照组35例:治愈5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8例,有效率77.14%,组间比对差异显著,(P

2.2 比对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对,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作为中风常见类型之一,急性缺血中风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等较高,临床表现为肢体偏瘫、不同程度麻木、口舌歪斜、语言不利等相关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2]。对此,临床选用一种安全、高效地方法展开救治,对改善其病情、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较重要。

本次研究对71例患者实施早期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7.22%、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77.14%(P

综上所述,为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病情,临床以早期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方法为主,此种方法应用后的临床效果较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涤非,韦有仕,湛韬,等.中药与针刺联合治疗阴类证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74-75.

[2]李珍,孙菊光.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5):30-32.

[3]蔡忠彪,李应宏.侯氏黑散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4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8):140-141.

上一篇: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下一篇:痔术后并发症的中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