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原因以及预防与护理

时间:2022-06-14 12:30:39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原因以及预防与护理

摘要:目的:探寻引起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正确选择血管、熟练穿刺技术、减慢输液速度、加强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等措施有效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

结果:在对护士和患儿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下,降低了患儿输液外渗发生率,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关键词:新生儿 输液 外渗 护理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50-01

静脉输液治疗是新生儿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新生儿静脉管腔小、表浅、弯曲,较直部分短,末梢循环不良,头部呈暗紫色且皮肤松弛,弹性差,分支多交错成网,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无主动配合能力等原因易致静脉输液外渗[1]。为了降低其发生率,减轻由于药液外渗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损害,同时减少护士的工作量,现将引起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与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患儿因素。新生儿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皮肤苍白,有的皮肤青紫,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全身有胎脂覆盖,血管细小,能够穿刺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外渗。

1.2 血管的特性。新生儿血管细、短,血管内压力低,管腔细嫩,血管表浅,皮下脂肪少、皮肤薄,且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递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通透性增高而发生渗漏。

1.3 机械性因素。新生儿哭闹、活动不能自控,若为钢针穿刺,不易固定,若在关节周围易引起钢针刺破血管发生渗漏,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2];若为套管针,频繁的不自主活动,套管针虽为软管不会立即产生渗漏,但可增加套管针与血管内壁的摩擦而造成血管内膜粗糙损伤,从而产生血液凝集、沉淀、阻塞、渗漏。

1.4 物理性损伤。输液速度过快、压力过大等。

1.5 病理性因素。高热、脱水都可以使血管周围内外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血管壁的渗透性和脆性;局部感染、末梢循环差可引起局部组织的代谢障碍及供氧不足,从而导致局部酸中毒,诱发血管壁的损伤,导致药物外渗。

1.6 留置针的选用。小儿血管细尤其是新生儿,留置套管针后,若型号不符,一方面套管针周围的血管由于入套管针而扩张受压,血管自身的营养障碍,易发生渗漏坏死;另一方面,套管针与血管之间没有一定量的血液边流,可增加套管针与血管内壁接触和摩擦的机会而发生渗漏。

1.7 药物因素。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等刺激血管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管通透性升高。

1.8 其他因素。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患儿及穿刺部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等都会导致输液渗漏。

2 预防措施

2.1 穿刺。①选择合适的留置套管针型号。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具有减少反复静脉穿刺、血管刺激性小、患儿痛苦轻、保留时间长等优点,套管针留置的时间一般为3-5天,5天应作为常规套管针留置时间[3],近年来被临床广泛应用。②穿刺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透明敷贴面积,皮肤消毒后必须等待消毒液干燥后方可进行穿刺,避免化学性刺激产生血管无菌性炎症。③有计划合理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避免选择血运差的部位,如足背、内踝等处;尽可能选择弹性好、粗、直、远离关节活动处的血管,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④由于头皮静脉无静脉瓣,已穿刺的静脉可逆向穿刺即离心穿刺,此种穿刺方法也可避免重复穿刺未愈合而引起的外渗现象。⑤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力求穿刺时一针见血,切忌反复来回穿刺,即使最后穿刺成功也会造成血管周围组织的损伤、充血、水肿,从而导致局部肿胀渗漏。

2.2 固定。①钢针穿刺应固定稳妥,并松紧适度,需用弹力绷带固定时操作者可将食指和皮肤一同固定,固定完毕抽出食指,此时松紧度正好合适,对皮肤影响降到最低。太松易造成钢针移位或滑出血管,太紧也易造成钢针移位或刺破血管,并且影响到肢体的血液循环。②如在温箱中的患儿采用留置针,头皮穿刺时将患儿双手用纱布包裹,使患儿双手无法接触穿刺部位,对于非温箱中患儿,将患儿双手包于包被中采用对侧卧位,即穿刺部位与卧位相反。

2.3 穿刺结束、固定稳妥后注意保暖。但一定要暴露穿刺部位,以便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渗漏及穿刺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

2.4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并用微泵进行速度调节。①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等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h-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②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保证药物的及时输入。③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葡萄糖酸钙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2.5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儿,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拔针并更换输液部位,输注特殊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2.6 对于生理、病理及穿刺部位不当引起的外渗。可采用更换穿刺部位,加强按压时间,保护静脉等措施。

3 护理

3.1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对血管活性药和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及末梢循环差的患儿宜选择相对近端较粗大静脉穿刺,如肘静脉、大隐静脉、头皮正中静脉。

3.2 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①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尽可能一针见血。新生儿一般采用直刺法进针,即针头在欲穿刺的静脉上皮肤成10°~15°角,斜面向上,针尖直接刺入静脉。②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及患儿肢体,避免针头滑脱或刺破血管管壁。③应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对患儿表浅静脉的破坏。但需密切观察,一旦发现红肿、渗出,立即拔针并更换部位。④按医嘱正确配制药液,在给患儿推注抗生素时,一定要等药物完全溶解才使用。⑤减慢速度,减小压力,如使用钙剂、20%甘露醇等药物时,应确定头皮针在血管内后才能推注,速度和压力要适度,严防外漏外渗。⑥注意穿刺部位保暖。

3.3 加强护士的职业素质。护士对患儿首先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注意保护患儿的每条血管。经常巡视,随时观察静脉通道是否通畅,有无外渗,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3.4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的皮肤要严格消毒,尤其是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更应特别注意。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可减少穿刺次数,减少对患儿静脉的破坏,减少局部的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

3.5 掌握正确的拔针方法。拔针时顺血管走向快速拔出,再用干棉签顺着血管方向同时按压血管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拔针后至少要按压3min以上。

4 小结

通过护士对患儿输液外渗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降低患儿输液外渗发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同时为治疗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是人文护理的行动落实,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金花,新生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9):108-109

[2]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

[3] 所丽英.静脉留置针在脑血管病人中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士杂志,2008,(144)

[4] 李欣欣,刘钟梅,张全英等.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吉林医学,2006,27(2):170-171

上一篇: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研究 下一篇:ICU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