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探析

时间:2022-06-13 12:08:47

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探析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最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也是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中最薄弱的,其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风险管理 现状

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与商业银行相比较而言,还很落后,主要原因状况是硬件设施落后、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手段单一、经营风险较高。总体来讲,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一)内控制度的制定缺乏全面性和实用性

信用社的规章制度虽多,但不健全,存在一些内部控制的“盲区”。内控制度没有覆盖全部业务活动和操作环节,缺少能统率各项内控制度的处罚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内控制度不配套,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是割裂的,有些甚至相互抵触。另外,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多是由人民银行颁布的,无法全面考虑到各地信用社的具体情况,这使得一些内控制度缺乏实用性。一些过时的、不适应新形势的制度却还在执行。

(二)内控制度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

信用社的业务种类、范围在不断扩大,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对一些新开展的业务,信用社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是先开办新业务再建制,没有做到内控先行,致使新业务监管不到位,形成新的风险。当前,计算机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信用社对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比较薄弱,对计算机的风险防范不完善。

(三)制定的内控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如会计、出纳、信贷等操作岗位关键控制点的规定没有落实到位,替岗、代岗、代人签章等现象时有发生。在会计出纳操作岗上,对业务印章、重要空白凭证及临柜人数等都有严格的管理控制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因岗位缺员或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而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在信贷工作中,审贷分离、贷款三查制度是重要的安全措施,但由于某些领导的私下融通或信贷员的营私而没有得到执行。有些信用社一味强调“存款立社”,盲目扩大规模,吸收资金用于放贷:有些信用社违规办理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增加了信用社的风险。另外,由于内控力量的薄弱、内控人员的素质等因素,实际工作中不重视内控检查工作,缺乏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这使得检查往往是被动的,等出了问题才去检查,并且没有严密的检查程序。

(四)控制手段落后

依赖于指标控制、行政授权、逐级审批等手工方式多,运用科技理论,通过计算机等自动控制的很少;对经营中的风险,事后发现、补救的多,事前预警、事中控制的少。如计算机帐务系统的安全没有严格的保证,有时出现内、外部人员非法侵入系统篡改数据的案俘。

(五)信用社对违反内控制度的行为处罚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信用社还没有制定针对内部控制伟踱的管理、处罚制度,导致目前在内控管理和检查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时,没有处罚的依据,只能根据其他一些相关制度进行处罚,但处罚力度大大减少,或者干脆就不进行处罚。这使得一些错误的做法不能得到及时就职,甚至一些违规违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大多数情况是问题查出后向上级汇报,由其做出处理,但这种处理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保证内控检查的公平和公正,严重影响了内控部门的权威性和内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一)内部资信评级体系不完善

由于缺乏公认的独立的评级机构,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制度和法律不健全,导致许多中介机构在实施评价或评估时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农村信用社普遍建立起自己内部资信评级体系。但是,农村信用社对客户的信用分析、管理能力、财务状况、项目行业背景、产业政策、发展趋势、竞争能力、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不够深入。已有的客户评价和项目评估报告,主要利用的是客户提供的财务信息和中介机构的项目评估报告,其他信息资源利用得很少。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环境和法律环境的软约束,客户和中介机构受利益驱动,使得很多数据缺乏真实性,而银行由于信贷责任制落实得不好,信贷经营人和审核人受水平和精力的限制,往往假定他们获得的数据是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较多。农村信用社要想减少信息的不对称,避免在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借款者的道德风险,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资信评级体系。农村信用社不仅要分析客户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管理、履约情况、发展能力和潜力,还要结合产业政策、行业背景、宏观经济环境、竞争能力等因素对客户进行分析评级。

(二)很少采用风险模型进行信贷风险分析

农村信用社对于国际上流行的ZETA模型、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的应用还处于初始研究阶段,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一是信贷人员的素质不高,二是贷款档案记录不全。

首先,信贷人员缺乏信贷风险计量模型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现代的信贷风险计量模型需要使用者不仅掌握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信息科技手段。因为信贷风险计量模型的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使用者不仅有效地使用它,而且需要使用者通过自身的从业经验和素质,不断地对它进行修正。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九十年代的盲目扩张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现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部门竟然聚集着一批连电脑都不太会用的从业人员,所以,信贷人员“换血”或“换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是,现在农村信用社为追求近期利润,基本不让员工出外接受新的培训,所以,只有走“换血”一裁员的同时大量招聘新人,这对员工的刺激很大。

其次,贷款档案记录不全和贷款信息系统的不存在或虚假存在,导致信贷风险计量模型所需的数据无法获得。贷款档案制度的建立和信息系统的构建是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基础,也是管理手段提高的要求。用于风险分析、贷款定价、预期贷款风险损失、坏账准备金的计提等所需要的历史数据,由于贷款档案记录不全,保留时间短,很难进行定量的风险分析与构建定量风险分析模型。

(三)呆帐准备金经常被乱提

由于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部分农村信用社及其分支机构迫于当年业绩考核压力,故意少提或多提呆帐准备金。当上方业绩考核以风险为主时,管理层就故意夸大贷款资产的风险等级,从而达到多计提呆帐准备金的目的:相反,当上方业绩考核以效益为主时,管理层就故意降低贷款资产的风险等级,以少计提呆帐准备金,降低费用,从而达到虚增当年经营利润的目的。

(四)信用衍生产品市场没有形成。我国由于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商业银行,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创新意识还非常弱,所以,可以转移信贷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基本没有形成。

以上几方面因素导致我国农村信用社,特别是其分支机构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甚至是简单的手工劳动,无法适应信贷风险管理的新形势的需要。

三、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监管问题

(一)外部监管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良好的银行业监管的外部环境是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外部环境包括稳健和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发达的公共政策基础设施、高效解决银行问题的程序和提供适当系统性保护的机制等。尽管这些前提条件远非监管当局所能左右,但这些方面的缺陷却会削弱监管部门有效实施监管的能力。当前,我国信用社监管外部环境缺陷表现在: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定性尚不准确,商业化、合作制、服务三农等目标互相难以统一,整个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企业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仍较多,客户群体特殊,无法进行正常的抵押担保,而地方司法部门对信用社作为债权人的权益又往往保护不够。无论是农业银行还是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日益把触角伸向农村的其它商业银行,作为信用社的竞争对手,信用社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二)行业管理与外部监管的矛盾

省联社成立以后,无疑对信用社的管理逐步加强,但省联社管理越位问题却又日渐突出,以简单的行政管理代替行业管理,严重干涉了县信用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过于分散的股权使得社员代表并不真正关心信用社的经营,使得信用社高管人员仍只是对上级负责,不是对社员负责、对信用社前途负责。如某县联社,一笔几百万元的存单质押贷款,只因省联社未及时审批,县联社竟然怕担责任而拖了半个多月,最后丢掉了这笔低风险业务。县级联社高管人员如此经营,信用社又如何能发展?省联社对县联社高管人员随意调动任职、党委任命监管事长分管业务、信贷实行授权审批、财务开支实行审批等等,都和银监部门的法人治理改革和监管要求相矛盾>中突。更有甚者,一些省联社为了体现改革的政绩,临时增加存款任务,不按国税局和银监会要求进行财务决算,通过随意少提拔备来虚增利润等等,搞得基层信用联社常常无所适从,甚至被迫造假,不利于监管效率的提高。

(三)监管部门人员配备、监管手段和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政府监管机构监管手段和方式的科学、先进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监管的成本和效果。我国农村信用社监管部门人员素质还较低,监管手段还较落后。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信用社监管手段和方法尤其是持续银行监管手段还存在一定差距。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数学逻辑思辨能力教学例谈 下一篇:高等农业院校《食品微生物学进展》教学改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