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滞缓问题

时间:2022-06-13 02:11:56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滞缓问题

【摘 要】东部地区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导致产业转移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存在着数量众多的产业集群,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阻碍了产业的转移。

【关键词】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集群;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转移;产业配套能力

一、理论与政策回顾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后来被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国家或地区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产品的创新能力的高低不同,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经济区域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高梯度和低梯度地区。一般用区域单位内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计量梯度,即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被称为高梯度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被称为低梯度地区。一般来说,新产品和新技术在高梯度地区产生,随着技术的成熟,技术不再成为决定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成本因素。此时,低梯度地区的丰富原材料、廉价劳动力、便宜地租等因素将导致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从高梯度地区转移至低梯度地区,于是会出现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转移。高梯度地区则可以继续发展新产业,产业不断升级,从宏观上形成一种产业不断扩散推移的现象。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其理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基础差异较大,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存在着经济梯度就会出现产业的转移。政府希望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东部产业将逐步转移到中西部,甚至是按梯级顺序先转移至中部,再转移至西部,达到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尤其是1993年,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出现了拐点,拐点出现的时间比人们预期的要早(孙超平、李姚矿,2007)。在1993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处于工业化阶段;自1993年以后,我国东部和东北地区己经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按照梯度转移理论,拐点的出现意味着将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现象。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最低,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该产业将最早在东部失去比较优势,可以设想,东部将首先转移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尽管沿海地区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尚未观察到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大规模转移的趋势。

尽管2000年初起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到中西部投资办厂,然而几年来的现实表明,这些政策的绩效甚微,预期的大规模产业区域转移并没有发生。反向思考,如果产业转移能如梯度转移理论所展示的那样自然的发生,则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将会自动缩小,也就没有必要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了。从产值上看,虽然东、中、西部在制造业上的产值都有增长,但东部增长明显比中西部快得多。就连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同样集中在东部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等。本文选取了纺织业这个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比较。

从图1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东部地区纺织业总产值上升很快,这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和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开发的战略相当吻合,而西部几乎在原地徘徊。2009年,西部纺织业总产值不足1300亿元,而东部已超过20000亿元;1987年,西部纺织业总产值为159.38亿元,东部为939.31亿元。绝对的差距是在逐年拉大,而不是缩小。中部地区相对发展势头良好,2006至2009年,中部地区纺织工业产值年均增加率均在18%左右,但因基数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在不断拉大。希望这种发展速度能继续保持,成为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动因之一。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当不平均,纺织业主要集中在河南和湖北两省,山西则极少。

2000年以前,东部纺织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一直没有超过80%,之后一直到2009年,这一比例都没有低于过8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西部地区纺织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却在1997年之后呈缓慢下滑的趋势。纺织业不仅没有大规模的从东部沿海转移至中西部,甚至呈现出逆向转移的势态。

以上对于总产值和相对比重的数据分析,显然不支持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已经开始大规模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相反,东部地区的纺织业不仅没有出现衰退的迹象,反而在相对地位和绝对地位上都有所提高。

三、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产业集群是指由一群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以及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聚集某地,共同构成的群体。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1.区域分布。产业集群现象首先出现在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随着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也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相对落后。

2.省市分布。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辽宁等省份,这几个省的产业集群数量占到了全国总数的很大比重。以制造业为例,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数量比例约为79:12:9。

3.不同行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例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东部地区。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上海、重庆、吉林、广东、浙江、湖南、山东等地区。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上海、天津、北京、浙江等地区。

(二)东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历史基础。东南沿海地区相对靠近国际大市场,同时这些地区也率先进行改革开放,在市场化改革中先行一步。此外,东南沿海地区海外华人资本进入较多,这也有助于产业集群在这些区域的发展。

2.思想观念。东部地区市场经济观念、竞争观念强,同时大量外资外企的进入,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中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市场经济观念、竞争意识相对较弱。

3.区位交通条件。东部地区的铁路和公路密集网将近是西部地区的5倍;东部地区的内河道密度分别是中部地区的2倍多,西部地区的10倍多。

四、运用产业集群战略增加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产业转移的缓慢已经影响到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以促进产业转移,变得尤为重要。

(一)各级政府的有效介入和推动

政府应参与基础设施整合和建设、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统一、要素市场扶持、引导技术改造、制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优惠政策等,鼓励以优势企业、大型企业为龙头,组建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地区企业优势互补。

(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

鉴于产业集群自身的特点和国内近乎自由的劳动力流动,发达地区不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就可以享受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为克服这一局限,适应资本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的新趋势,中西部有必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制订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如能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雏形,则外部企业将会被资源优势和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吸引而出现转移。

(三)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实施集群转移模式

随着交通信息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外来投资者选择投资地点时越来越看重产业配套的条件。因此,想要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必须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可将东部地区的某产业集群整体引进,或先将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吸引进来,然后吸引其他企业进驻。这需要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要有所侧重,加强形式的分析和判断。

参考文献:

[1]徐从才,等.产业转移与产业创新[J].经济学动态,2004(03):23-25.

[2]孙超平,李姚矿,等.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拐点出现时间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1670-1673.

[3]罗浩.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3(4):59-63.

[4]傅鸿源,陈煌红,叶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探析[J].经济经纬,2008(5):104-105.

[5]钱平凡.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125.

[6]倪鹏飞.城市竞争力报告No.3[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7]吴利学,魏后凯,刘长会.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09,(15):2-15.

[8]谢丽霜.产业梯度转移滞缓原因及西部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作者简介:洪强(1973-),男,江西吉安人,广东白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

上一篇:善行引发的侵权责任探析 下一篇:中职卫校教学改革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