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6-13 12:47:50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必修课,为了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特点,使学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水平。本文对某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英语;大学;学习动机;第二语言学习

1、引言

教学一线的老师和许多研究者都普遍认为动机是影响第二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Dornyei,1998,117).关于学习态度及动机和第二语言学习成果直接按的关系的调查最早是由Gardner and Lamber 于1959年实施的,他们将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划分为两类,即:融入型动机 和工具型动机。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与语言学习情境相关的学习动机开始受到重视。Oxford and Shearin 将语言学习动机的框架加以扩展,并关注了许多理论问题,如:need for achievement,equity,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等,从教育的骄傲度强调了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进一步理解,并强调了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看待语言学习动机的需要。

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社会因素及个体差异,其更重要的意义是探索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途径与策略。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研究者们似乎更热衷于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分类、描述及建立理论模型,而对其教育学意义的探索相对不足。当然诚如Gardner和Tremblay(1994)所指出的那样,后者必须建立在对前者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不能仅仅凭借理论上的假设就去指导语言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手段与策略本身也需要经过实证研究才能进一步推广。值得注意的是,在外语学习动机研究领域中,有些研究者另辟蹊径,探索外语学生失去学习动机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措施与方法。

2、学习动机的界定、分类及其理论框架

2.1学习动机的界定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习者达到某种学习目的的动力,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堂。外语学习的动机是人类行为动机之一表现为学习外语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议,是外语学习中的一种自觉、能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英语学习动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原因和目的。(文秋芳,1995)

张日新给动机下的定义“;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倾向。动机是促使人行动的动力,这种动力以人的需要为基础。”

2.2 学习动机的分类

20世纪中叶以来,加拿大学者Gardner和Lamber在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最有影响力,他们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工具型和融合型两大类。持工具型冬季的学习者把目标语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如在考试中得高分,从而实现升学‘谋职或晋升的目的。持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对目标语社团的人和文化感兴趣,期盼融入其人民和文化中。

外语学习动机包括学习目的(goal)、学习努力程度(effortful behavior)、达到目的的愿望(desire to attain the goal)和学习态度(learning attitude)。

西方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对学习动机进行了研究,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归属动机(social group identification)和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内部动机分为求知欲动机、兴趣动机、爱好动机和表现自我动机。

2.3 外语学习动机因素及其理论框架

2.3.1 外语学习动机因素。20世纪90年代后期,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界已经确认的主要的英语学习动机因素为以下七方面:(1)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2)期望值和效价;(3)目标定向;(4)结果归因;(5)学习目的;(6)自信心;(7)努力程度。

2.3.2 外语学习动机的理论框架:Drynei 将外语学习动机相关变量加以整理并提出了一个外语学习动机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情感/融合维度(含情感动机、融合动机、语言动机、内在动机、兴趣等);(2)工具/实用维度;(3)宏观环境相关维度(多元文化/民族语言关系等);(4)与自我概念相关维度(含自我概念、自行自我效能、焦虑、成败期望值、成就需要等);(5)目标相关维度;(6)教育情景相关维度(含学习环境、课堂环境和学校);(7)其他有影响力的个体相关维度(含家庭、父母、同伴等)。

3、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情况

3.1 外语学习学习动机的研究

Gardener和Lambert于1959年发表了有关学习态度与动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成果斐然关系调查,他们将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划分为两类:即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他们俩的研究引起了大量关于学习动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然而,社会心理学模式仅提出了学习动机和语言学习成果之间关系的假设而并未将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建构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介入其中。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与语言学习情境有关的动机收到了关注,Oxford和Shearin(1994)对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框架进行了扩展。基于对动机在外语学习(包括在不经常接触目标语社区的情况下在情境或学术环境中对目标语的学习)中的成分的调查研究,Dornyei(1990)指出“成就需求”和“失败归因”是动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动机心理学中已经被广泛讨论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却常被忽略。

3.2 国内学者研究情况

国内学者多采用工具型和融合型动机理论框架进行实证性研究,探索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以及动机与其他影响英语成绩的因素之间的关系。1995年文秋芳在《英语学习策略论》一书中,对英语学习动机做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文秋芳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英语的原因不外乎两类,即表层动机(surface motivation)和深层动机(deep motivation)。2003年,高一虹等人在全国30所高校的2278名本科生中进行了调查,旨在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和个人因素对动机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有以下七类:(1)内在兴趣动机;(2)成绩动机;(3)学习环境动机;(4)出国动机;(5)社会责任动机;(6)个人发展动机;(7)信息媒介动机。本文根据高一虹在上述调查中对英语学习动机的所做的分析和研究,对某大学2011、2012级数学专业的200名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4、研究方法

笔者首先在11、12级两个年级中各随机抽100名学生,共200名学生,向其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问卷采用回答是或否的形式,要求学生当场做完问卷后马上收回来,以确保回收率,然后将其中无效的问卷抽掉,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问卷中的问题涉及各个层面和角度,具体细节在预先设计是已在备案中有题号记录。对问卷进行分析时,将各份问卷的的答题情况逐一记录并输入电脑,用excel进行处理,整理出各类动机所占百分比,之后从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访谈以补充调查问卷的遗漏之处。

【参考文献】

[1]Oxford.R.L.& Sheari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work.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

[2]Dornyei.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1998 31:117-135.

[3]顾菊华.英语学习行为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陶林(1984.08―),河南信阳人,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历。2011年2月至今,在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担任助教工作。

上一篇:论职业选择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下一篇:论刘天华在二胡教学领域中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