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创业类型之兄弟班

时间:2022-06-12 09:26:59

家族创业类型之兄弟班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家族经营过程中,兄弟创业的故事远比父子创业要浪漫得多。兄弟创业的成功事例很多,比如鼎鼎大名的刘永行、刘永好4兄弟,湖南首富远大空调张剑、张跃兄弟,新闻不断的吉利集团李书福4兄弟等,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兄弟企业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生龙活虎,而风险便是兄弟易阋于墙。

骑驴找马

流行指数:

一没钱,二没手艺,但只要脑袋瓜够灵光,加上兄弟一心,出门混他个出人头地,未见得有多难。近些年来商界闻名的国美电器,其实只是一家投资公司―鹏润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鹏润公司老板黄光裕,当年就是和哥哥从汕头老家到北方,才“混”出的名堂。1986年,年仅17岁的黄光裕与长其3岁的哥哥黄俊钦一道,带着4000元钱从家乡广东汕头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因不满当地人“轻易承诺疏于兑现”的特点,转战北京。半年后开始在北京珠市口经营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这就是国美电器连锁店的发端。黄氏兄弟初到北京时物色的珠市口的那家两层小店,本是一家国营服装厂的门市部,名叫“国美服装店”。兄弟俩很快发现服装不太好卖,于是卖起了电器。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在这家小店的门前挂了出来。黄光裕说,当时他们看中了家用电器作为“大件”在人们消费生活中的发展潜力。用于投资珠市口店的十几万元钱来自“在内蒙古做贸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产生的利润积累。八十年代末,整个国家市场需求远大于供应,谁掌握了货源,转手就能赚钱。黄氏兄弟敏锐地发现了扩展性最好的家电市场,同时也预见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最终必将转向买方市场的大趋势。因此,他们没有采取一般商家所采用的倒买倒卖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做法,而是确定了“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这一策略延续至今,成为国美立业之本。

黄氏兄弟向来低调,很少向外界透露身世,因此坊间多有“国美第一桶金靠的是贩卖走私家电”的猜测。黄氏兄弟对此类传闻从来不置可否。1993年,发展至五六家国美电器连锁店并开始涉足房地产业的黄氏两兄弟分家。按照黄光裕的说法,他分得了“国美”这个牌子和几十万元现金。而包括已经动工的新恒基国际大厦等更多的资产――黄光裕并不愿意说出具体数字,只说“反正不是一星半点”――归黄俊钦,黄俊钦随即创办了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新恒基集团公司。

一技傍身

流行指数:

古时候有一句话叫“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形容有一技之长在身,就等于一辈子有了可靠的饭碗。如果能把这一技之长变成创造财富的源泉,又何必卖给帝王家呢?提起何恩培、何战涛兄弟的名字,很多人可能感觉陌生,但要是提起铭泰科技及其产品《东方快车》、《东方网译》等著名软件,知道的可就大有人在了。1996年,年仅28岁的何恩培从珠海来到北京。他的弟弟何战涛,则已经先期到达等他。何恩培兄弟俩都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都是研究生毕业。不同在于弟弟学的是计算机,而何恩培学的是固体电子学。不过,大何的计算机水平可不低,读研究生时,他承包了某软件公司的一个部门,在开发的众多软件项目中,产品《铁甲008》通过了湖北省科委鉴定。何恩培的硕士论文则涉及到汉字数据处理的深层问题。

起初,兄弟俩来到北京的一家小软件公司工作,后来在这家软件公司从不到10个人发展到60个人的时候,何氏兄弟选择了离去,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利益机制问题,何恩培希望公司推行股份制,老板没有同意;另外,何氏兄弟认为公司的发展战略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决定自己组建公司。

1997年10月,一家名叫“铭泰科技”的小公司在中关村开张,包括何恩培兄弟在内只有5人,大何负责市场策划,小何做技术开发。吸取了在前两个公司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大何认识到“铭泰”要发展必须解决机制和产品问题。机制是公司的基础,产品是公司的方向。善于经营的大何将“铭泰”确定为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开放式的公司机制以吸引人才,并防止日后由于股权问题而导致经营混乱。在产品方面,经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后,他们发现翻译软件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切合公司实际。1998年1月,小何主持的汉化翻译软件《东方快车》问世,之后4个月,销量迅速增长。2001年初,连同面向海外市场的海外版、港台版,《东方快车》的正版用户已经突破600万。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铭泰”利用纷至沓来的大笔境内外投资迅速壮大,先后成功发售《东方网神》、《东方网译》、《东方不败》、《东方卫士》和《东方影都》等系列畅销软件。

从一个9平方米的地下室、5名员工的小公司开始创业,短短3年时间,将公司发展壮大到拥有上亿资产,员工200余人,何氏兄弟凭借激情与智慧,很容易地就实现了理想。

众星拱月

流行指数:

李书福的大名,在中国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吉利”的起家,其实是李书福4兄弟共同创业实现的。李家处浙江,正是创业者云集之地。身处此环境之中,有心计、有才能的李书福20年前振臂一呼,旗下立刻应者云集。兄弟、族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前有一干人大壮声威,后有所谓“地下财团”暗中支持,李氏一家颇有当年孙坚父子崛起于东吴的气势。其实,李氏兄弟是做小五金生意起的家,起初无非是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但后来在4兄弟李书芳、李胥兵、李书福、李书通的共同努力下,“吉利”得以创建。在这个过程中,李书福逐渐成为企业的领导。但现如今,“吉利”引人关注的已经不是兄弟几人共同创业的美谈,而是家族企业频生变故的故事。前一阶段,李氏4兄弟为争夺“吉利”而闹得不可开交,因为当初谁也没想到“吉利”出落成一个资产数十亿元的大型民企,也就没有对产权作出明确的划分。如今4兄弟中已有两人出局,而老四李书通又欲拿新开发的“美鹿”轿车另立山头。李书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非常不愿意别人说吉利集团是一个家族企业。尽管如此,但是他并没忘记“家族”给予他的帮助。李书福曾说:我刚创业时,家族是我巨大的后盾。20岁出头我开始创业,那时谁也不认识我,最能支持我的也就是我的哥哥、弟弟了。我在海南给家里打电话,告诉哥哥我要生产摩托车,我哥哥有所犹豫,但是他觉得这是对的;我弟弟生产铝合金搞得一塌糊涂。我首先劝说弟弟和我一起生产摩托车,他吓了一跳,说这个东西太难,后来我跟一些朋友商量也没有支持我的。不过哥哥绝对支持我。短短一年左右,我们就生产出了全中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后来我决定投身汽车业,其他人都当成一个玩笑,包括我哥哥和弟弟。我自己就领着两个人到浙江临海去准备生产汽车了。那时候临海是一片荒地,没有电,没有路,没有桥,只有蚊子。我们建了避雷所,造了桥,修了路,光填平800亩地就用了五六百辆汽车。这时依然没有人相信我们能生产汽车,我弟弟、哥哥也在笑话我。我就暗自告诉自己,造出一辆车来给他们看看,我的汽车生产史也就慢慢开始了,当然现在他们都非常支持我……

抛开吉利集团后来的命运不计,李书福兄弟当初创业时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确是兄弟班创业一个最美好的例证。

张仪相秦

流行指数:

兄弟创业也并不一定非要哥俩绑在一块,共同“拼杀”不可。“一人水中游,一人岸上走”,相互有个照应,遇事也好从容应对。在福建闽西,提起蓝家兄弟创办的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无人不知,哥哥蓝招衍和弟弟蓝招宝的创业故事还曾经被拍摄成电视剧。

蓝家兄弟的创业之路充满艰辛。19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弟弟蓝招宝因为看见一家酒楼竟以45元的高价从猎户手中购进一只野鸡而怦然心动:一只死野鸡就值45元,活野鸡呢?……假若野鸡能饲养,岂不是一条很好的致富路吗?当日夜间,哥哥蓝招衍翻阅《人民日报》,一条消息赫然跃入眼帘:”一户家养野鸡30只年纯利达万元。”晚上,兄弟彻夜商谈。第二天,兄弟俩瞒着父亲偷偷地把家里的两头大肥猪给卖了。蓝招宝怀揣着2000元钱,一路啃着冷馒头,住几元一晚的旅社实地考察,半月之后,带回了10个野鸡蛋。经过精心饲养,10个野鸡蛋破壳7只,几个月后新生野鸡又顺利产蛋。当年秋天一位龙岩来的老板以每只60元一次买走50多只野鸡。那3000多元捧在手里,兄弟俩兴奋得彻夜难眠。尝到甜头后的蓝招宝再次投资引进了同是野味的鹧鸪,又获得成功。经过3年的发展,鸡舍已发展到几千平方米,固定资产投入达100万元。存栏野鸡、鹧鸪已达到1万多只。在省地县领导的关心下,蓝招宝成立了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在当时就已成为华东最有影响的珍禽养殖基地。而在这个过程中,哥哥蓝招衍始终在做着老本行――医生的职业。但是,大蓝对弟弟的事业不仅从精神上关心,在背后出谋划策,而且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弟弟的企业选育良种,预防病害,是公司事实上的“诸葛亮”,在创业阶段为公司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1994年,在当地地委书记主持下,哥哥蓝招衍辞去已担任多年的主治医师职务,投身弟弟的公司。

兄弟创业风险研究

兄弟创业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兄弟情分难以取代的产权关系问题。毕竟,兄弟创业不同于父子,兄弟情再深,将来也总是要分家的,兄弟创业者当以此为念。

当初李书福兄弟分家时,带有倾向性的舆论指斥李书福卸磨杀驴――不顾兄弟亲情。但是若将吉利集团的内部纷争置于当代中国产权保护失缺的制度平台上来看,李书福则是无可指责的,因为他首先是个私字当头的“经济人”。

古人有训:“亲兄弟,明算账。”但是这里的账,指的是兄弟之间过日子彼此来往的日常开支欠账,它与市场经济形态下的产权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近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产权概念对国人一直是模糊的,而长期的“计划”社会又使得与产权相关的历史出现了几十年的断层。产权的界定不像传统的算账那样简单,这一道理已经无须细讲。但实践起来,这类问题却往往难以回避。难道这是欲发挥兄弟创业的优势时所必然要承受的后果吗?但愿不会,应该不会。

上一篇:家族创业类型之父子兵 下一篇:家族创业类型之夫妻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