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风云之一:核武降临朝鲜半岛

时间:2022-06-12 04:16:34

今后几个月中,能否展现高超的地缘政治战略,维护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对中国决策者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验

本刊实习研究员 吴铮 实习记者 王欢/文

10月9日上午10时36分,韩国监测到朝鲜东北部的咸镜北道发生了相当于里氏3.58级的地震波。朝鲜方面当天宣布了地震的原因――一次“成功的地下核试验”。

继1998年印度、巴基斯坦先后进行的核试验后,国际社会防止核扩散的外交努力再次受到重挫,最终未能避免在东北亚出现新的有核国家。

在朝鲜核试爆后,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外交部发表声明,严正指出:“10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鉴于中朝之间长期的友好关系,中国政府一直避免直接批评朝鲜政府的内外政策。这一公开表态措辞之严厉,在两国多年的外交往来中确属十分罕见。

美国媒体引述一位五角大楼官员的话说,中国在朝鲜核试前,曾获得20分钟的事前通知,并迅速转告美日韩三国;尽管如此,中国对朝鲜一意孤行进行核试验而感到的震惊和愤怒,从声明的措辞中可见一斑。今年10月6日是中朝建交57周年纪念,但继今年7月朝鲜试射导弹、10月3日宣布即将进行核试验后,两国关系已经降到低点;双方领导人没有像往年那样互致贺电,两国官方新闻机构也未作报道。

尽管之前外界对于朝鲜是否拥有核武器多有揣测,但此次朝鲜核试验还是超出了人们的预料。美国国务院朝韩事务办公室前主任大卫・斯特罗布(David Straub)告诉《财经》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朝鲜就暗示拥有核武器。他们的策略是悄悄藏有少量核武器,暗示拥有,但是不正式宣布;同时,把未来的核武器生产作为讨价还价的条件带到谈判桌上。”斯特罗布说,布什政府对待朝鲜强硬的方式激化了朝鲜问题,让平壤最终作出了公开宣示拥有核武的选择。

上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专家沈丁立接受《财经》采访时也认为,此次核试爆,根源深植于朝鲜长期处于大国封锁下、美国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相对于中国1955年发展核武器所面临的来自美国的不安全感还胜一筹,并且朝鲜对中国一直心存芥蒂,认为中国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保护。”

中国发出强硬信号

10月3日朝鲜宣布计划进行核试验后,中国对朝鲜多次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信号。

10月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在联合国说,如果朝鲜继续其恶劣的作为,将不会得到任何人的保护。朝鲜如果将核试炸付诸实现,就要面对“严重后果”。

10月8日,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上任后首访中国,实现中日之间五年来的首次首脑级会晤。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明确表示对朝鲜核试验计划的深切忧虑和坚持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立场。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曾经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双方有着一段“鲜血凝成的友谊”。从自身的地缘战略利益上讲,中国不愿看到外国军事力量侵入朝鲜。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10月10日再次确认了这一立场,称“对朝鲜采取军事行动是不可想象的”。

在9月15日外交部举行的例行新闻会上,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否认了中国有修改《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考虑。1961年7月11日签订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规定,两国中一方受到武装进攻,另一方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不参加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行动或措施。

自2003年以来,为应对朝核危机,已举行过四轮中、朝、美、俄、日、韩“六方会谈”。中国作为东道国做了大量斡旋工作,并一直强调国际社会应尊重朝鲜的。2005年9月19日,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的第七天,一则期待已久却长期难产的《共同声明》浮出水面。朝、美、中、韩、日、俄六方达成六项共识;首当其冲者,是朝鲜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

可是,朝鲜不久就把自己的承诺抛诸脑后。今年7月4日,中国副总理回良玉访问朝鲜前夕,朝鲜试射了数枚“大浦洞-2”型导弹。此后中国、俄罗斯依然在安理会上尽力斡旋,以使朝鲜免受全面的经济禁运和制裁,但朝鲜仍然一意孤行进行了核试验,毫不理睬中国发出的强烈信号,使中国处于被动境地。

“中国坚持在多边框架下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基本立场不会改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于铁军说,“但是,面对朝鲜目前的挑衅,中国至少应该让朝鲜领导人意识到,中朝之间的同盟关系不是一张空白支票。”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建议中国应向朝鲜提出修改双边条约,至少要解除朝鲜因发展核武器而导致战争时中国的军事义务。

此次朝鲜核试验,使数年来在朝核危机中不断斡旋、积极扮演调停者角色的中国在半岛政策上进行新的调整。

一方面,中国要坚持半岛无核化的立场,防止东北亚地区出现新的军备竞赛;另一方面,中国又担心强迫朝鲜弃核会引发朝鲜更加孤注一掷的行为。如果朝鲜发生动乱,潜在的大规模难民潮,甚至可能发生的放射性污染,都是中国绝对不愿看到的。

前苏联解体以来,中国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朝鲜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中国在粮食、能源等方面为朝鲜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同时,中国还默默承受了朝鲜在边境地区开设地下、制造假币,以及朝鲜人偷渡入中国,甚至在北京闯入外国使馆等一系列棘手问题。而在包括六方会谈等国际场合,美日和西方又一直认为中国对朝鲜施加压力不够,此类批评对中国的国际声望也造成伤害。

制裁难以避免

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朝鲜核试同样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结果。

“未来――或者核武器,他们(朝鲜)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不能同时拥有二者。”美国主管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opher Hill)在朝鲜核试验后表态说。尽管美国政府作出强烈反应,然而,面对朝鲜的核试验与可能的核武器开发,美国目前能够采取的实际应对措施十分有限。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大卫・蓝普顿此前即已预言,美国可能最终将不得不接受朝鲜成为核武国家的现实。

从一个可以发生核爆的核装置到发展成具有军事打击能力的核武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朝鲜是否已经解决核武器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将核装置小型化并置入导弹――仍不得而知。

朝鲜在运载工具方面的发展并不顺利。7月4日,朝鲜选择在美国国庆节试射了数枚“大浦洞-2”型洲际导弹。这一级别的导弹据称射程可达美国阿拉斯加,结果数分钟后就落入了日本海。因此,说朝鲜的核武器已经构成对美国安全的“直接威胁”,还证据不足。

即使没有朝鲜核问题,布什政府已经疲于应付内外挑战:伊拉克的混乱局面难有起色,阿富汗的安全状况又在恶化,国内的反战呼声强烈,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质疑也越来越多。11月初,美国国会即将举行中期选举,民主、共和两党都不想在这个时候得罪选民。此时,如不能证明朝鲜的核武器确实对美国已构成现实的威胁,布什政府取得国会支持、主动对朝鲜开战的可能性非常小。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核国家曾发动过对另一个核国家的战争,美国也必须考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中国也明确表示不可能接受任何武力行动,来自韩国政府的表态亦强烈反对采取军事行动。这一切,都使得朝鲜半岛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极低。

10月9日晚,中国国家主席应约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表示,中美两国保持密切沟通和磋商有利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布什表示,朝鲜进行核试验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国际社会应就此发表一个坚决、冷静、公开的声明。布什强调美国希望仍然在多边框架下进行外交努力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将继续与中方保持沟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于铁军对《财经》记者说:“目前情况下,中国很难在安理会制裁朝鲜决议上动用否决权;如果就制裁表决的话,中国最少也会投弃权票。”他同时强调,由于朝鲜经济远离世界市场,美、日实施的金融制裁对朝鲜的压力有限;但是如果朝鲜近年来的主要援助国中、韩实施制裁,尤其是断粮断油,势必对朝鲜构成巨大压力。

朝鲜核试验后,中国政府排除了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但并没有重申以前反对制裁朝鲜的主张,而是给出了可能支持安理会进行制裁的强烈信号。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刘建超在10月10日下午的例行新闻会上指出,朝鲜不理会国际舆论,进行核试,已经损害中国和朝鲜的双边关系,联合国必须对朝鲜核试采取适当行动。同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表示:“朝鲜进行核试验,必须面对一些惩罚行动。联合国安理会必须对朝鲜做出坚决的、建设性的、适当但又谨慎的反应。”

美国已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份制裁决议草案,讨论中一个胶着点是决议中是否应引用《联合国》第七章,即授权成员国在采取经济制裁之外,可以在必要情况下采取武力。此前,安理会于7月通过了谴责朝鲜试射导弹的1659号决议,由于中国的反对,联合国在宣布实施与导弹相关的制裁的同时,没有引用第七章的表述。

10月12日,中国派出国务委员唐家璇和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赴华盛顿与美方进一步交换意见。10月13日,韩国总统卢武铉访问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会晤,协调两国立场。在中方的一再斡旋下,由美、日等国提出一些比较激烈的条款,如禁止朝鲜船只进入他国港口,飞机在他国起降,及对朝鲜货船进行海上检查等,并未进入制裁草案。至本文10月13日午夜截稿时止,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制裁问题上立场已经比较接近,一个被各方接受的制裁草案文本已经形成,这一文本将明确排除军事行动,并集中于对朝实行重武器禁运制裁。

地缘政治难局

朝鲜核试验给东北亚地区本已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又蒙上一层新的阴影。

现在,中国面对的不仅是使朝鲜重返六方会谈的外交难题,还必须正视周边安全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对中国和平发展造成的威胁。朝鲜的核试验正在改变东北亚的力量对比,韩国、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也同样面临重大的调整。而中国要在多边框架下破解朝核问题的僵局,绕不开复杂的东北亚地缘政治关系。

韩国在朝鲜核试验后,立即提升了军队的警戒级别。韩国总统卢武铉一直坚持其前任金大中的“阳光政策”,主张与朝鲜积极交往,甚至不惜为此与盟国美国发生分歧。核试验后,卢武铉政府承受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卢武铉表示,韩国政府很难坚持对朝鲜的接触政策,“虽然我们不会放弃(对话),但局势会有所改变”。

由于韩国将在明年举行总统大选,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韩国很可能中止或缩减与朝鲜的经济合作计划,加入国际社会制裁朝鲜的行列。即使这样,外界仍然认为,韩国因此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还十分微小。

朝鲜选择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首访韩国和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当选联合国秘书长的当天进行核试验,这对日、韩多少都一些示威的含义,也是对决心在东亚外交上有所作为的安倍的重大考验。

此前担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时,安倍在推动对朝金融制裁和所谓朝鲜绑架人质问题上一直持强硬立场,在日本国内受到广泛支持。安倍一直有意在他任内推动修改日本1947年和平宪法,使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新的宪法草案将保留日本官方的“和平主义”,但将承认其拥有军队而不是目前的“自卫队”。这从日本派遣小规模部队参与伊拉克重建这一行动中,便可窥见端倪。

朝核试验加剧了东北亚紧张关系。但因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重要地位,也给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外交带来新机遇。

在10月9日会晤安倍之后,韩国总统卢武铉于13日访华。中日韩领导人在一周之内均已互相见面。11月的APEC峰会和12月的东盟10+3会议上,三国领导人有望再次聚首。如此频繁的外交往来,一个月前还是难以想象的。

分析人士认为,朝鲜一旦拥有核打击能力,无论是韩国、日本还是邻近的中国,都在其射程之内。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不但有利于与美国的互动,而且也将有利于与刚上任的日本安倍内阁的互动,并以此作为中日关系改善的剂之一。同时,潘基文当选联合国秘书长,也有望促进联合国在朝核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中日韩在朝鲜问题上很可能采取更加一致的立场,从而对朝鲜构成有效的多边压力。

从甲午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朝鲜半岛在历史上曾经一再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在今后几个月中,能否展现高超的地缘政治战略,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对中国决策者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验。■

本刊美国华盛顿特派记者李昕对此文亦有贡献

资料:“朝核危机”大事记

1985年12月,朝鲜在前苏联的压力下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该条约规定,成员国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的检查,但朝鲜却一直拒绝接受检查。

1991年12月31日,朝鲜同韩国在板门店草签了《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

1992年1月,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核安全协定》,并同意该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检查。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朝鲜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六次不定期核检查。

1993年3月,朝鲜宣布将于三个月后退出《核不扩散条约》。6月2日至11日,朝美第一次正式会谈在纽约举行,双方在4轮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保证不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保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朝鲜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94年10月21日,朝美两国在日内瓦签署关于朝核问题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朝鲜同意冻结其核计划,美国将负责在大约十年时间内,为朝鲜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两座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堆;在轻水反应堆建成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一起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能源补偿。

2002年12月,朝鲜宣布解除核冻结,拆除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核设施安装的监控设备,重新启动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

2003年1月10日,朝鲜宣布退出它于1985年底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半岛局势又趋紧张。

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中、朝、美、日、韩、俄在北京举行了三轮“六方会谈”。各方表示将致力于半岛无核化,并愿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核问题,维护朝鲜半岛和本地区的和平稳定。

2005年2月,朝鲜官方对外界正式宣布拥有核武器。

2005年9月13日至19日,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就解决朝核问题达成六大共识。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

2005年11月,第五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由于朝鲜中途退出,此轮会谈无果而终。

2006年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核试验。

资料来源:本刊资料室

上一篇:潘基文的“不可能任务” 下一篇:央企最大重组案收官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