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激励性分层教学

时间:2022-06-12 02:35:35

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激励性分层教学

几千年前,文圣孔夫子提出了“因材施教”,他近乎完美的阐述充分证明这个教学策略的实用性。冉有懦弱,则激其勇,要他事行为先;子路果敢,则要他三思而后行,谦逊懂退让。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推行“激励性分层作业”,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有最好的发展。在思考“如何于信息课堂上实行‘激励性分层作业’”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激励性分层作业”。

个人认为,激励性分层作业,主要在“激励”而不在分层,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而不是在某些方面以某些标准作为衡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等级。“分层”并不一定就能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吸收消化,“激励”才是让学生爱学主动学的重要方法。这一观点,源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专注性,它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判断学生学习能力的优劣。相同的一份操作练习,不同的学生会做出截然不同的作品,比如,色彩搭配上、在线条粗细上、在整体构图上……这些作品都各具特色,尽管主题相同,但却因为侧重的方面不一样而难以分出高低。

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信息学科的教师在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的同时,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状况,了解学生大致的能力层面,清楚学生的长短处。将课本内容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出相应的课堂任务。

信息技术学科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法,采用不同完成方式,比如独立操作或者小组合作,任务以难度区分为一般任务和拓展任务,而且几乎是课堂作业,即时完成。换句话讲,信息技术学科基本只有课堂作业,没有家庭作业。

作为基础练习的一般任务,必须具备“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三者缺一不可。

任务难度太低,学生会“吃不饱”,无所事事容易影响课堂纪律,也有损课堂质量;任务难度太高,学生“吃不进”,容易出现厌学情绪,造成“学不会”―“不想学”―“学不会”……这样的恶性循环。所以,一般任务必须要保证98%的完成率。以一个班60位学生计算,难度最低的一般任务至少要有58位学生能顺利地完成。

完成任务之后,再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对部分作品进行评价,评价没有固定的标准,根据作品突出与欠缺的不同而改变。

接下来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编著,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课本小学四年级上册,第9课《制作个性化日历》作为例子说明。

这一课的学习目标:一是学会制作表格;二是学会改变边框颜色、样式,填充颜色,美化表格。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课本的内容,本人将一般任务设置为:制作一张2013年11月的日历,拓展任务是:制作《电脑室3班级上课使用登记表》。

一般任务几乎完全可以根据课本的步骤来完成,只需要在美化表格时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拓展任务的操作比较多,并且要求不同的年级要用不同的颜色标注。

但一般任务并不等于必做任务。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本人会让他跳过一般任务直接完成拓展任务。这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可以更充分地完成作品,更可以激励他拿出更高的学习热情。

最后,再用5分钟时间点评学生作品,多激发学生用不同的眼光评价同学的作品,并与自己的作品对比,说出各自作品的优劣。让学生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不足”,从而激发他们更好、更全面地成长。

(作者单位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塘尾万里)

上一篇:课堂教学中注意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下一篇:生物课堂中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