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科高职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6-12 12:15:45

浅谈工科高职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

【摘要】工程素质的培养主要在于“工程意境”的熏陶和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就是使人才的成长过程置身于客观的或认可的工程环境与氛围中,逐步由感性积累,到树立独立的工程意识,使学生能够建立工程的整体意识。

【关键词】工科高职 工程素质 实践技能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229-02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各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技能方面,根据各自办学的特色而采取了相应措施,注重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设备的投入、实验项目的开出率等。笔者认为,对工科高职院校大学生工程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应贯穿到各门课程及其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从入校开始逐步明确: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自己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要学生有了工程意识,才能学习好工程技术知识,解决好工程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才能真正成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实际的高技能人才。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和实践。

一、学生缺乏工程素质的表现

工程素质是指从事工程实践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能力,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工程素质实质上是一种以正确的思维为导向的实际操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工程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广博的工程知识素质;二是良好的思维素质;三是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四是灵活运用人文知识的素质;五是扎实的方法论素质;六是工程创新素质。

学生缺乏工程素质体现在学生缺乏实践环节的精雕细刻,实战水平较低,在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方面缺乏,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现实中,刚刚毕业的工科高职大学生需要几年的工程磨练才能独立工作,致使用人单位不得不为教育过程的“欠帐”付出时间的“代价”,这不仅延缓了人才的成长,也会造成教育过程的“先天不足”而对未来产生致命的影响。人才的“实用性”和“可用性”普遍偏低,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预期与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最终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后果。

二、工科高职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具体方法

笔者在多年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中,进行了有意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了对培养工程素质规律的认识。我们认为工程素质的培养主要在于“工程意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具体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导入“工程意境”模块。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常规内容以外,分阶段、分步骤设置一些有关专业介绍讲座和接触工作岗位的参观实习、小型综合实训。比如学生入学后先参观实训基地相关工作岗位,先对客观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指导学生做一些小的实训项目。这样学生开始学习课程之前就不知不觉一走进我们给他设置的“工程意境”中来了。每学期结束时都可以至少接受一次工程素质的综合培训。

2.工程素质的演练要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如何贯穿呢?举例说明一下。课程内容体系特点可以是:以一个或几个典型工程项目作为实例,将该实例进行分解得到相应的知识模块,将分解出来的知识模块按照将来从事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流程,分别进行详细剖析,最后将所有内容进行综合,并在综合中完成实践项目中知识和技能的拓展。这种用典型的工程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安排,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反复性的工程思维训练,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由于把理论知识融入在工程实践中进行讲解,教师所创造的“工程意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

3.在实验课中,必须善于“解剖麻雀”。工程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复杂程度的不同,包含的要素是一致的,因此实验课中要做到“细分与扩展”的结合,通过人为设置的“工程意境”,把工程要素全面渗透到实验之中。大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乐于实践的良好风气。

4.在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注重工程整体概念的全面灌输。设计是学完课程后应用所学知识及以前的知识积累而进行的综合性、开放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工程实战的演习。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出一个接近真实的“工程意境”,教学中除了常规内容以外要强调:设计是为了制造或生产,制造的产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市场的需求体现在用户在选择产品时的比较优势。因此,设计的整体概念要体现在:必须综合整体的考虑市场经济性和可实现性。

5.实习是学生真正接触到的客观的工程环境。我们都知道实习教学环节是积累工程经验,掌握工程技能的最好课堂,但是笔者认为实习更是学习组织管理生产的知识和培养全局观念的重要环节。在现实就业岗位中岗位整体实践经验除了工程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坚强的性格、严明的纪律、业务的精通、道德的优良、同事间的合作等人文的因素在内。因此,实习不仅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衔接和实践的具体效果的培养,而更重要的是从岗位的需要出发,培养全方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毕业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衔接。

通过在以上各个环节“工程意境”全方位的熏陶,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技能,最关键的是获得了良好的工程思维训练、扎实的工程实践操作技术、优良人文知识教育。

三、结论

工程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为学生尽可能多得去创造“工程意境”,丰富“工程意境”的内涵,把“工程意境”模式由始至终地贯穿于教育过程之中。学生在这种环境不仅获得了工程素质的培养,还明确了自己与工作岗位的差距、找到了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了解了自己缺乏哪些素质,从而在工作中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 论大工程环境下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实验技术与管理》樊庆文,刘胜青,马济永.

[2] 论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研究与实践《教育与职业》普林林,董兴.

[3] 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的思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杨建宋.

[4] 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电气电子教学学报》李晓光,张有根,李哲英.

上一篇: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下一篇:浅谈高三生物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