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先天性缺牙50例疗效评估报告

时间:2022-06-12 12:05:37

口腔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先天性缺牙50例疗效评估报告

【摘要】 目的 分析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先天性缺牙患者, 对其给予口腔修复治疗, 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咀嚼功能、语言功能的评分。结果 经口腔修复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0%。治疗后患者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先天性缺牙;口腔修复;治疗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060

先天性缺牙指的是牙齿的发育过程与数目存在异常情况, 属于比较常见的牙科疾病, 其发病部位一般为上颌侧切牙、上颌与下颌的第二前磨牙等, 并且伴随多种临床症状表现如牙齿错位、移位、扭转、散在间隙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咬合功能及美观[1]。本院对先天性缺牙患者给予口腔修复治疗方法, 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先天性缺牙患者5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 其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40.5±7.2)岁。其中安氏一类18例, 安氏二类15例, 安氏三类17例;缺失1颗牙的患者22例, 缺失2颗11例, 缺失3颗12例, 缺失≥4颗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先天性缺牙疾病的诊断标准。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对口腔情况行常规检查, 以便详细了解病情的基本情况。对需要进行修复前正畸的患者应用固定矫正技术, 将具有错位、倾斜、扭转等牙齿进行相应矫正, 调整个别牙及牙间隙的位置, 使得修复后易于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和较好的美学评价。完成正畸治疗后对患者牙列缺失间隙处进行相应的修复治疗。

1. 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①第一恒磨牙与中性牙合的关系较为接近, 或者是已建立起中性牙合关系;②牙齿排列较为整齐, 且前牙覆牙合覆盖情况均正常;③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较为正常;④对患者给予集中间隙后对缺失牙进行修复后, 患者的修复体自然美观, 咬合功能较好;⑤矫正治疗结束后经X线检查后得出, 患者根尖未有吸收现象发生;⑥经治疗后佩戴保持器, 12个月之后未出现相应症状复发。治愈:以上要求均全部满足;显效:达到5点要求;有效:达到4点要求;无效:达到≤3点要求。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口腔修复情况 经口腔修复治疗后, 其中痊愈32例(64.0%), 显效9例(18.0%), 有效7例(14.0%), 无效2例(4.0%), 总有效率为96.0%。

2. 2 治疗前后咀嚼功能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患者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后评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先天性缺牙病因较为复杂, 是多种因素经过相互作用后得出的结果, 目前临床上尚没有统一的结论, 基本认为是与遗传和非遗传等因素相关。非遗传导致的无牙畸形主要由于患者体内的激素影响所致[2]。其中病毒感染主要是由于妊娠女性在病毒污染与相关气体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引发相应症状。还有一种情况是患者染色体出现畸变, 主要发生对象为高龄产妇生产的新生儿, 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遗传无牙畸形患者一般有家族遗传疾病史, 大致可以分成以下3类:①隐性遗传与X染色体, 若为男性患者, 母亲则携带隐性基因, 父母无此类疾病, 但是子女中男性发病率较高, 且一般为隔代遗传[3];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表现形式为常染色体携带隐性致病基因, 男女发病率基本一致;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带有致病基因, 且人体中的显性基因有决定性作用[4]。

对先天性缺牙患者, 采用口腔修复治疗方法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针对于颞下颌关节出现紊乱与相关牙周病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应保证与人体生理特点基本相符, 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修复, 该治疗方法后来广泛应用于口腔与面部的各种畸形矫正、复位当中。口腔修复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正畸治疗, 可以将患者上下颌位置进行有效调整, 从而改善患者牙齿与颌骨间、上下牙齿位置异常情况。据有关资料证实[5, 6], 对青少年给予口腔修复治疗的最佳时间为10~14岁, 治疗周期1~2年, 且治疗时间越早, 临床疗效越为显著。同时, 先天性缺牙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面部发育障碍, 影响患者面部美观, 通过口腔修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该临床症状, 消除或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与精神压力等[7]。

综上所述, 经口腔修复治疗后, 患者的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得到了有效改善与恢复, 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牙齿生长情况,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对先天性缺牙患者给予口腔修复治疗方案切实可行,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璇, 李玉芳, 马传杰, 等.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疗效探讨.中国美容医学, 2014, 23(8):663-665.

[2] 李纯.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分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 23(4):1704-1705.

[3] 徐革英.口腔修复疗法在50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修复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4, 24(7):3851-3852.

[4] 陈杰, 谢红军, 蒋菲, 等.青少年前牙缺失57例临床矫治分析. 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4):641-644.

[5] 杨卫平, 宫耀. 48例单纯型先天恒牙缺失的临床分析.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4, 30(3):384-386.

[6] 何武成, 刘莹, 栗震亚, 等.青海地区口腔正畸患者先天性恒牙缺失的患病率和特点.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2(8): 90-93.

[7] 张栋杰.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突裂的研究进展.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 38(1):36-39.

[收稿日期:2015-06-17]

上一篇:电信诈骗案频发运营商为何不担责 下一篇:双十一投诉上升《快递条例》随即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