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储备与CPI关系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6-12 10:38:06

我国外汇储备与CPI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CPI也持续出现了上涨现象。根据2009—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CPI的月度数据,利用Eviews3.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外汇储备与CPI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CPI的变动同我国外汇储备变动是一致的,外汇储备剧增对CPI上涨起着间接作用。因此,我国应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藏汇中央”和“藏汇于民”,并且逐步实现我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关键词:外汇储备;CPI;货币供应量;外汇管理制度;外汇占款;双顺差;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2-0066-0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汇储备增长加快,因而使得外汇占款的比例不断上升,事实证明外汇储备目前已成为我国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同时流动性的充裕已成为推动物价增高的幕后“黑手”。鉴于此,清楚外汇储备与CPI的关系,对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外汇储备与CPI关系分析

(一)外汇储备与CPI概念分析

外汇储备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由于外汇储备可以随时能够兑换外国货币,因此外汇储备的多少是一个国家清偿国际债务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它又对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起着重要的作用。CPI又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标。依据中国银行和国家统计数据库的相关资料,笔者分别搜集整理了我国2009—2011年的外汇储备和CPI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分别绘制了趋势图。

(二)外汇储备与CPI趋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总体来讲,我国的外汇储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23 991.52亿美元,同比增长8.7%,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2010年上半年增速较慢,个别月份出现了负增长,不过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 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总体上依旧保持增长态势;2011年3月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美元,虽然总额一直在增加,但是由于国家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了货币流动性管理,从而使其增速相对较慢。

从图2可以看到:除了2009年CPI基本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年份基本呈上涨趋势。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蔓延,使我国的经济也备受打击,经济与往年相比不太景气,出现了局部的萧条。2009年的上半年物价水平和2008年第四季度的变化趋势相同,都呈现了下跌趋势,同比下降了1.1%,针对此种情况政府及时调整经济政策,2010年我国CPI上升3.3%。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10年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新高,价格运行呈现明显的前低后高走势。2011年,CPI总体表现为稳中上升的迹象,这与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外汇储备与CPI理论分析

我国国家统计部门的有关数据显示:随着汇率改革的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呈现了双顺差,这引起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飞速增加,从而导致外汇占款①的增加;外汇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使得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②供给量产生了更大的影响,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也随之增加。然后再通过通过货币乘数③的作用的影响,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最后导致社会总需求增加,但总供给不能随之相应增加,受商品市场供求的相互作用,CPI就会出现上涨。又由于我国出口产品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在出口中我国的出口产品是以外币来表示的,因而即使国内物价上涨也不会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CPI的变化不会对外汇储备产生因果关系。但反过来,由于外汇储备可以影响货币的发行量,而货币的发行量又影响我国的CPI,因而外汇储备可以间接地影响CPI,从而使得物价上涨(见图3)。

二、外汇储备变化对CPI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验证外汇储备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笔者所采用的数据均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一)单整检验

用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的重要步骤就是单整检验。因为在现实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序列会产生一定的不稳定性。显然这些根据时间而排列的数字序列之间存在某种很强的相关性,但表面来看实际上这些序列之间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即“伪回归”,这些“伪回归”必将对格兰杰因果检验产生不好的影响。为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在对问题进行预测之前先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如果结果显示各个变量是非平稳的变量,就要进行差分处理。笔者运用Eviews5.0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检验结果看,变量在1%、5%和10%三个临界值显著水平下,变量序列的ADF检验的T统计量值分别为-1.310 940和-1.055 799,两者均大于相应的临界值,因而不能拒绝原假设,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因而要进行一阶差分处理,结果显示分别为-6.223 723和-4.761 854,可以看出经过一阶差分后的ADF检验的T统计量值都比1%、5%和10%检验水平下的临界值要小,可以拒绝原假设,此时可以认为各变量一阶差分没有单位根,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

(二)协整检验

为检验单个变量的平稳性,笔者用ADF来进行检验,进行ADF检验的目的是为了协整检验,来表示一组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可以用协整来体现,因为即使是非平稳变量,但其线性的组合可能是平稳的,从而可以通过检验非平稳变量间的协整性来避免“伪回归”和单位根。用Eviews5.0对回归方程得到的残差进行ADF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ADF值为-9.871 991,在1%、5%和10%显著水平下,检验统计量值小于相应临界值-3.583 298、-2.943 364和-2.615 050,从而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也就说明了外汇储备与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的均衡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按照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即使各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也不一定就是双向的因果关系,为了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还要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由表3可知,原假设LnR不是LnY的Granger原因,P值为0.041 0,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表明外汇储备变动是物价水平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原假设LnY不是LnR的Granger原因,P值为0.076 1,大于0.05,接受原假设,从而证实了CPI变化构不成外汇储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从而最终表明了外汇储备和CPI之间是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

三、稳定CPI的对策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具有保持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作用,加之外汇储备的变动会引起CPI的变动,因而维持“安全、稳定、适度、微调、获益”的外汇储备原则十分重要。

(一)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随着外汇储备数量的增加,央行可能会增加购买外汇的负担,还会因外汇占款投放而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量,从而会影响货币的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减少,就会使得CPI增加。因而国家应改变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逐步变强制结售汇为企业意愿结售汇制,扩大银行的外汇头寸,以实现“藏汇中央”和“藏汇于民”。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因维持固定汇率而面临的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压力,削弱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储备问题,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调节CPI的增长速度。

目前我国人民币只是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还未实现资本、金融项目的自由兑换,这就使得人民币在国际上还不是他国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外汇储备较多、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不得不抛售大量人民币时,CPI必然上升。因此,稳定CPI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使人民币像美元一样成为世界货币,这样必然就会消弱外汇储备对CPI的消极作用。

(二)逐步改革现有的外汇储备结构,实现我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国家2012年统计年鉴和央行的数据显示:2009—2011年我国黄金储备均为3 389万盎司,没有发生变动,而2009—2011年外汇储备分别为23 991.52亿美元、28 473.38亿美元和31 811.48亿美元,外汇储备逐年递增。受国际贸易和历史原因等影响,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币种还比较单一。张斌等学者的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货币构成,2010年数据显示,四种货币的权重分别为71.1%、23.2%、1.4%、3.7%,美元占很大比重。这种外汇储备结构决定了我国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对美国的债券大幅度减持很有可能导致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大幅贬值,从而使我国遭受重大损失。因此,改革现有的外汇储备结构,减少美元货币的持有量,适当将美元货币变换为美元资产,同时适当增加日元、欧元和英镑货币的持有量,实施外汇储备币种的多元化,这有利于将由于国际市场的动荡带来的我国国际储备实际贬值的风险降到最低。这就意味着逐渐减少对美国政府债券的持有在我国总体外汇储备中的比例,转而投资到流动性不高的其他证券和投资资产中去。长期来看,我国可以借此摆脱对单一外汇(美元)的束缚,减少外汇占款的压力。

(三)加大购买实物资产的力度,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

基础货币也称为高能货币,从理论上,基础货币等于流通中的货币加上商业银行准备金(包括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部分)。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的创造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总量以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规模增加。相关数据显示,近十年以来,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呈逐年递增态势,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势必对CPI有一定的压力。因此,要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一方面政府和我国外汇管理局要加大力度变货币储备为实物储备,如购买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海外建立跨国公司等。这样政府就会把大量的外汇储备用于实物的购买,减少了大量的外用占款,从而有利于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外汇储备对CPI的影响。另一方面,央行可以适当地多公开发行债劵、调高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

注释:

①外汇占款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量,形成了外汇占款。

②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③所谓货币乘数也称之为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参考文献:

[1]赵悦.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J].金融论坛,2009,(7).

[2]管礼平.我国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3.

[3]佘德容.外汇储备的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浙江金融,2005,(4).

[4]陈碧琼,等.我国外汇储备与CPI波动动态传导机制研究[J].国际贸易探索,2009,(5).

上一篇:从商标权保护的正当性看“使用”在商标法中的... 下一篇:车轮编织法在小微客户经理团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