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浅析

时间:2022-06-12 05:49:45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浅析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数学实践应用能力,但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遵循“2+1”的教学模式,即以示范讲解为主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配合“题海战术”进行数学教学。这种单一陈旧、枯燥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并不被学生完全接纳,也遭到众多素质教育理论家的批判与诟病。主要探讨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和生活化教学方法以及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带来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涵盖的都是基础方面的数量知识,并且能够随时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买2个苹果,4瓶牛奶,12片面包,带了25元钱需要买什么价位的物品;又或者将数字“4、9、3、3”通过何种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够得出24的结果。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数学生活化的应用场景。课堂上,我们教育学生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增添更多生活化气息,就需要一线小学教师进行脑洞大开的思索。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边进行习题演练边进行知识点讲解;学生在课下认真聆听,时不时扭过头看看窗外,时不时低下头思索人生。课后,教师安排大量的数学作业,并告诉学生这些习题都比较简单,所以题目数量可能有些多,老师相信你们能够顺利完成的。学生拖着旅行箱一样笨重的书包往家里走,一脸的无奈和惆怅。这是目前各地小学数学教育普遍呈现出来的教学现状,学生天真活泼的笑脸已然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本不应该出现在他们脸上的焦虑、恐惧、无奈和失落。

小学数学教学进入了一个极端化的境地,家长追求“孩子必须赢在起跑线上”的目标,教师追求学生一定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学校追求每年的优质中学升学率和奥赛奖牌直线增长率,却没有人问及学生的追求和他们的目标。离开了学生主体的小学教学,呈现出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1.学生主导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止一次被提及到,但实施起来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比如,学生成绩下降了,学生只顾玩没人管理,学生家长反对等。能够被各种外界因素干扰的学生主导教学,都是并不完备的自主教学方式。小学生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意志,因此根本不可能实现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完全自主,因此,学生的自主教学是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如,教师让学生上讲台来设计一道生活中常见的数学习题,并要求下面的学生举手回答。这种半自主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让学生体会到“自我主导”的数学学习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成长。

2.教师协助

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主导为基础的,因此,学生是“生活数学”教学法的真实执行者,如何准备,怎么进行,如何结束,怎么评判,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事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因此,学生的主导授课是需要建立在教师完善、完整、全面、细致课堂准备的前提之下的。例如,每位学生领到10元钱,要求其到讲台来讲述自己这10元钱的具体用处,不论学生选择去买些什么物品,最后的要求是必须将这些钱全部花完。再由学生将自己花销的计划用数学符号的形式誊写在黑板上,对讲台下的学生进行推理讲解。在这个生活化的场景模拟过程中,教师担任着观察记录员的角色,不去干扰和指导,需要在一旁静心观看,并在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协助。

3.探究生活问题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这些原型单纯地靠教师来举例是有限而且困难的,那么何不把这些案例列举的生活化的数学任务交代给学生去完成呢。如,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记事本,每天积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即写“数学日记”。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探究与数学逻辑推理思维相关的小秘密,并用数学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定期在班级进行最佳“数学日记”评选活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锻炼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生活化教学带来的现实意义

对学生而言,生活相比于学习是离他们最近的社会形态。选择将这两种社会形态融合在一起,并在相互交织中探索出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看来,这是新鲜和富含亲切感的变革。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对生活的细微之处比较关注,将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增添些数理学的运算符号,就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放大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教育而言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对教师而言,越生活的东西,越能证明其理论的真实性。单纯的数学在课堂上并不能完全发挥它的光亮和热度,只有将它应用于社会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知识带给生活的推动力。对小学数学而言,数学理论源于生活实践的总结和归纳,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去,经历过实践检验的数学知识,才能带领学生成长,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宋运明.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

上一篇:对小学语文课改的思考 下一篇:亦情亦趣 得意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