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习题价值 实现减负增效

时间:2022-06-11 10:45:57

挖掘习题价值 实现减负增效

【摘 要】如今,教育界最大的一个热点就是“减负增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练习时间,减少练习量。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让其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只有精心设计练习,正确把握习题的有效教学,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才能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减负增效 练习设计 数学习题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58-02

数学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也都是以习题为媒介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较多地关注课堂的重头戏——新知的探究,其实习题的有效教学也同样是课堂的压轴戏。习题的有效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习题的有效教学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一 领悟教材,深度挖掘,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感悟数学的内在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变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案例1:正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圆的面积各是多少呢?

上面第一幅图的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半径,所以正方形的面积10平方厘米就是圆的半径r的平方,圆的面积是3.14×10=31.4(平方厘米)。

第二幅图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直径,如果圆的半径是r,则r的平方是10÷4=2.5,圆的面积是3.14×2.5=7.85(平方厘米)。在学习了圆的面积推导公式后,出示这两道对比题有助于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深化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

案例2:在三张边长都是6厘米的正方形铁皮上,分别按下图剪下不同规格的圆片。哪张铁片剩下的废料最多?你发现了什么?

思考:学生通过对这组题目的探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解题之后,我们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反思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在深化新知,促进技能形成的同时,积淀、拓展数学活动经验,催生解题智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课本中的一些习题,看似平常,但却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应善于寻找、发现这类习题,充分组合,引导学生多向剖析、拓展引申,通过挖掘其潜在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知识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改编习题,引领思考,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领悟数学的价值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或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习题开发教学中,选取一些习题进行改编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开放习题以教材中的习题为依据,紧扣知识点,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乐于思考,并会获得“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体验。

案例3:用16根1米长的木条靠一面墙围一块长方形菜地。怎样围面积最大?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16米是围成的长方形菜地的三条边长度的和,然后学生通过计算列表如下:

学生很快发现围成长是8米,宽是4米的长方形菜地面积最大。当交流完毕后,有位学生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更简单”,其他同学感到很好奇,纷纷期待这位学生的想法,我就留了一定的时间让这位学生进行交流。这位学生很自信地说:“我只要在墙的对面对称地也围一个与它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菜地(如右图),这时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就是32米,因为四条边围成的长方形中,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最大,32÷4=8(米),8×8=64(平方米),所以每块菜地的面积是64÷2=32(平方米)”。

思考:在课堂中发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意外事件,绝不能简单处理,不让这些有效资源悄悄溜走,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展现自己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认识与见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研究者、发现者和探索者。因此,我们在习题教学时,可有意识地改编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题目,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方法。

三 联系生活,有效整合,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提升实际应用的能力

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师的“资源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已明显地意识到:必须努力打破教材的界限,引进与之相关的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持续的发展。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加强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能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看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4: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一个家庭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3张全票,则其余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家庭旅游算团体票,按原价的80%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1000元。(1)如果你家去,你准备选择哪家旅行社呢?(2)看到这些信息后,你对其他家庭去旅游有什么建议?

学生在解决此题时,根据自家人数通过计算合理选择旅行社,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为其他家庭提出合理建议。像这样的练习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人类的一种文化,而且焕发着时代的气息。

思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限于让学生一题一练,这只是让学生演练了教材编排的每一道习题,学生在练习中的体验则是肤浅的。所以教学中,教师还要认真解读教材中的习题,努力将习题读“活”,不断推陈出新,充分挖掘习题的发展功能,使练习的过程不再是机械演练的过程,而是智慧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努力整合教材资源,在“活”用学习材料、拓展课程资源、补充开放内容、探究生成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四 巧用生成,彰显智慧,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完善知识的建构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但是在做习题时,很多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声音或出现错误。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这类生成,教师不是仅仅给出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教师在关键处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启发,最后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

案例5: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景点,供游客休闲和拍照。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周长不变,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正在我板书学生的发现时,有位学生轻声地说:“如果图形的面积相等,周长怎样呢?”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真实问题,我没有选择逃避,放弃了原先精心设计的练习,请他大声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并组织全体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用1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有的小组用小正方形摆出面积不同的图形,有的小组在分拆数据、计算图形的周长,有的同学在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片刻后,学生进行了自己的探究交流,最后得出“图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据越接近,周长就越小”。

思考:在课堂中要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善于捕捉生成资源,并巧妙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机智地把“生成之球”抛给学生,让学生一起参与,共同研究新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的真正目的绝不是单纯地为了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而是通过问题的解决内化新知、形成技能,并获得一定的学习经验,生成学习能力和智慧。事实上,这些目标的达成在“就题解题”的过程中难以实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探寻中,我们必须重视习题的有效教学,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研磨习题,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优质。同时,我们更应站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点上,精心设计练习,为学生减负,使数学练习更具现实性、有效性,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上一篇:浅谈高中物理新教材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浅议数学老师如何提高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