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时间:2022-06-11 09:33:47

【前言】协同创新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nowledge production Universities has changed, it is applied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mportance of...

协同创新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摘 要 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的知识生产模式发生了变化,对应用型高校来说,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目前普遍存在团队组建不合理、结构不合理、运行不合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团队的有机组合、跨界组合、制度组合和文化组合。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科技创新团队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02

Applied Colle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ckground

CHEN Jieyun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nowledge production Universities has changed, it is applied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mport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build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but the prevailing team set up unreasonable, irrational structure, does not run reasonable ques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team's organic composition, cross-border combinations, institutional portfolios and cultural mix.

Key words applied college;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problem

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再到协同创新。随着对创新认识的逐步深化,人们对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人是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协同创新,理所当然包括人力资源之间的协同,这是任何协同创新的基础。

1 应用型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普赖斯(Price)就提出了大学科与小科学的概念,①他认为,知识的生产模式正从“小科学”往“大科学”转型。所谓大科学,是指从事知识生产的人数多、资金投入大、涉及面广,最为大家熟悉的是二战时期的“曼哈顿计划”,超过13万人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发工作,研究横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所谓小科学,指的是从事知识生产的人数较少,资金投入较小,涉及的学科少。在这里,我们无意讨论知识生产的大科学模式会不会取代小科学模式,无论是大科学模式,还是小科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学科基础,小科学模式在不少知识生产领域,特别是注重思辨的学科领域,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是不容我们置疑的是,大科学模式现在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模式。在科技创新领域,特别是工程领域,单纯依靠个人资源投入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涉及的领域越来越综合,资源投入越来越聚合,时间要求越来越紧迫,小科学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的科技创新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知识生产也越来越强调团队作战的模式,只有团队模式,才能整合多方资源,集聚多方智慧,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对应用学科为主的地方性大学而言,强调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对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而言,更为重要和紧迫。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学科设置有三个显著特点:(1)传统的依靠思辨的学科设置比较少,面向社会的应用型学科设置多;(2)面向前沿的科技研究比较少,面向应用的科技研究比较多;(3)理论型的师资比较少,应用型的师资比较多。这种重视应用的学科师资体系,更加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2 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不少应用型高校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受制于传统办学思维和办学体制的影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团队组建不合理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一要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包括年龄互补、学科专业互补、性别互补、社会资源互补等,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出团队成员的作用。二要根据研究方向相对集中的原则,优势互补是基础,但是如果互补太分散,则难以集聚资源,起不到1+1>2的作用。三是问题导向原则,团队的组建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大家都是朝着解决问题的目标组织在一起。

但事实上,不少应用型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组建,并不遵守上述的基本原则,现实中有两种组合模式较为有代表性。一种是权力型组合,行政权力发挥了主导作用,不少团队成员是迫于行政压力才加入到团队当中;另一种是拼凑型组合,为了争取资源而临时拼凑到一起,例如共同申报课题、共同申请团队建设支持等。这两种组合方式,都是机械组合,行政权力主导的团队,虽然资源动员能力较强,看似紧密,实则缺乏战斗力;临时拼凑的团队,争取资源是同舟共济,但是一旦完成资源的争取后就“散伙”,平时缺少联系和合作,甚至有时会为了资源的分配而同室操戈。

2.2 团队结构不合理

组建不合理,会导致团队的结构不合理。权力型组合模式,团队的核心凝聚力不是学术水平而是职务权力。职务高的处于团队的核心层,职务低的处于团队的底层,而不是学术水平高的处于核心层,学术水平较低的处于层。这种团队虽有较强的组织、动员能力,但是缺乏学术影响力,而且对学校的学科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等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一旦团队核心人员的领导职务发生变化(如退休、调离等),团队随时有可能土崩瓦解。

以获取资源为目的的搭配型组合,在团队组建时,为了提高资源争取的命中率,往往会考虑到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的因素,所以看起来结构合理,但是实质上,这种拼凑型的组合没有团队建设的生态基础,生态结构不合理,合作者之间缺少了解和默契,缺少情感基础,资源申请下来也是各干各的活。

2.3 团队运行不合理

团队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团队的运行不合理。无论是权力型组合还是拼凑型组合,其维系团队运作的动力都是来自外部的,而非团队成员之间内在的合作需求。外部的动力,虽然可以暂时推动团队的建设,但是无法避免集体行动导致的“磨洋工”、“搭便车”的问题,②团队运行往往是低效的。

3 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

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要解决组建不合理、结构不合理、运行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在强团队的有机组合、跨界组合、制度组合和文化组织上下功夫。

3.1 加强团队的有机组合

团队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共同体,而支持共同体发展的是范式,范式是共同体成员的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从这个角度理解,无论是行政指令型的团队组建还是临时拼凑型的团队,不可能有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也就不可能具有共同的范式支持,这种情况下的结合就是机械结合,不是有机结合。从团队的机械组合到有机组合,关键在于团队的自然形成。一批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研究旨趣的个人,以自愿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形成的团队,才是有机组合、有战斗力的团队,才能为了共同目标协同作战。

3.2 加强团队的跨界组合

知识生产从模式1到模式2转变的过程中,知识的跨学科、跨领域特性越来越显著,这就告诉我们,要加强团队建设,必须推动团队的跨界组合。跨界组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跨学科的组合,也就是组建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二是跨领域的组合,就是组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推动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地方等的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三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结合,例如前沿基础研究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的团队,既解决前沿学术问题,同时也解决重大实践问题。

3.3 加强团队的制度组合

即使是自然组建、自然成长的团队,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也不一定能发展、做强。加强对团队的支持制度建设,也要加强对团队的考核制度建设,既要有支持机制,也要有约束制衡机制。

在支持机制方面,要为团队的自然养成提供制度保障,鼓励成员的自由结合,鼓励团队集中力量做研究,同时要允许团队科研的失败,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

在约束制衡方面,要对团队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团队争取大项目、攻坚难题,解决学术研究方面、经济社会方面的大难题。

3.4 加强团队的文化组合

团队是一个共同体,而维系共同体发展的,一靠制度,二靠文化。文化有三个层次,一是器物层面、二是制度层面,三是精神层面。④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制度也是属于文化的范畴,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文化。

一要加强对共同体的认同,只有对团队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是认同的,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团队中去。二要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团队不是一个人的团队,也不是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团队,团队的本质在于协作,在于凝聚力。

本文受宁波市软科学项目(2013A10027) “基于机制体制改革的协同创新中心知识产权问题与对策研究”资助

注释

① PRICE D J de S.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and beyond[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②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③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④ 石英.社会管理是推动社会建设的基本手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5-19(8).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如何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下一篇:例谈数学方法在解决地理问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