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商业保险差别定价策略分析

时间:2022-06-11 04:06:04

城乡商业保险差别定价策略分析

摘要:纵观我国保险发展史,可看出农村市场的保险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实施城乡保险差别定价策略有助于开拓农村商业保险市场。本文通过对城乡商业保险差别定价的探讨,认为在城乡保险市场上实行差别定价策略有利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拓,促进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城乡差距定价策略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城乡商业保险;差别定价;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4-0062-03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然而,当我国城镇保险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业务量蒸蒸日上之时,农村保险业务却较为冷清。商业保险公司利用城乡保险差别定价策略,有利于打开农村保险市场,扩大其保险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同时也有利于更多的农户得到保险保障。

一、城乡商业保险实施差别定价策略的现实背景

在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企业具有充分的信息可以甄别具有较高和较低收入水平及需求弹性的消费者,并且产品转售很困难,则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可以实施三级价格歧视。 下面笔者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弹性进行了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特征

城乡居民缴纳的保险费是其可支配的货币收入的正函数,因此货币收入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保险需求量的大小。货币收入水平越高,对保险费的承受能力越强,保险需求越会增加。反之,保险需求会减少。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城乡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由图1可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从总水平来看,城镇居民收入要明显高出农村居民。从绝对数看,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为62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为2253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并不太大;但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81元,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4761元,相差11020元。从图2的相对数来看,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农村的2.79倍,2008年该数据已经达到了3.31倍,而且还在继续扩大。

由于存在城乡收入的差距性,城乡居民承担保费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对保险的支付意愿也不同。具有较高保费支付意愿的居民可以通过支付更多的保费获得更好的保险服务,而较低支付意愿的居民则可根据自己实际的偏好和支付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一刀切”的保费支付方式使那些具有低保费支付能力和意愿的农户拒之门外。保险公司实施三级价格歧视可以降低农民保费支付的门槛,将一部分具有较低支付能力及意愿的农户吸引进来,同时通过创新险种激励具有较高支付意愿的城市居民购买更好的产品服务。通过三级价格歧视,保险公司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也吸纳了更多的农户进行保险,扩大了农村保险的范围。

(二)城乡商业保险需求弹性的差异特征

保险需求弹性是指保险需求对其诸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用公式表示为:保险需求弹性=保险需求量变动百分比/影响需求量的某因素变动百分比。其中,保险需求Ep价格弹性为保险费率的值,每变动百分之一而引起保险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即 。

在城乡居民中,城市居民的保险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即0

实行价格歧视虽然是一种垄断行为,但在保险公司初期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参保范围和提高社会福利方面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实行价格歧视能够提高保险公司的收益,吸引更多的保险公司进入农村保险市场,促进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

二、城乡商业保险差别定价策略的理论依据

城乡商业保险差别定价策略要求保险公司针对城市和农村采取不同的定价水平。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实行三级价格歧视的保险公司把保险市场分隔为A城镇市场和B农村市场,这两个市场的保险产品需求曲线如图3所示。

在整个保险市场上,为了取得最大利润,保险公司根据MRA+B=MC的原则确定均衡点,该点的均衡数量为城乡两个市场的总销售量,即Q=QA+QB。保险公司为获取最大收益,必定将两个市场的销售量调整至MRA=MRB,即每个市场销售最后一个单位产品取得的收益是相等的,并都等于整个销量的边际成本,记MRA=MRB=MRA+B=MC。由于城镇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农村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尽管两个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销售价格则是城镇市场的价格PA高于农村市场的价格PB,证明如下。

在城镇市场有: ;在农村市场有: ;根据 = 的原则,可得 ;整理得 ;因为 ,所以 。[1]

由此可知,三级价格歧视要求在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市场实行较高价格,在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实行较低价格。在低收入、需求弹性大、价格敏感度高的农村市场执行相对较低的价格,以此保证难以获得保险产品的农民能以可承受的价格获得基本保险保障,同时在高收入、需求弹性小、价格敏感度低的城镇实行相对较高的公平费率,这不仅能为打开并扩大农村保险市场做铺垫,且能给公司带来不可缺少的利润动力。

此外,从微观经济学理论角度看,差别定价未必会损害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甚至有可能导致帕累托最优 的结果,显示更有必要对城乡商业保险实施差别定价策略。

三、城乡商业保险差别定价策略的风险和防范

城乡保险差别定价策略虽在理论上可获得消费者剩余,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加以防范。

(一)防范定价风险

鉴于城乡商业保险差别定价仍是以公平保费理论为基础,对城乡保险市场的细分必然使样本变小,从而影响大数定律的准确性。[2]本文从三个方面考虑保证城乡保险差别定价的安全性:第一,提高我国保险精算技术,尽可能提高预见城乡损失的准确性;第二,运用联系的方法,将若干相近的投保人联系起来全盘考虑,从而达到扩大样本的目的;第三,在保费中适当增加风险附加费用,其要求保险产品服务质量提高,相应有一部分经营费用的增加,但要使成本的增加幅度低于价格提高带来的收益增加幅度。

(二)防范价格战风险

实施城乡商业保险差别定价的条件之一,是竞争者没有可能在这个市场上以低价竞销。如果竞争者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在这个市场上竞争,那么消费者都会转向竞争者。这要求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降低保险产品的相同程度,从而获得一定的市场势力,此种情况下价格不再是市场竞争的唯一手段,这是避免恶性价格竞争的根本办法。一是保险公司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险种开发与设计的专业人才,大力开发新险种,创出自己企业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树立产品竞争优势,适应多层次保险需求。保险产品创新包括设计全新险种,旧险种组合改造,从海外保险市场引进成熟险种,针对客户需要量身定做。[3]二是通过提高保险服务质量来使产品差别化。产品由三部分构成,即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目前,各保险公司取得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附加产品,即保险产品服务,通过增加保险产品的服务,提高理赔效率,使核心产品更具个性化,给消费者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业作风和服务风范,让消费者满意地享受保险服务。[4]

(三)防范法律风险

价格歧视是新经济时代的典型行为,是企业的常态,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存在十分清晰的违法判断标准。从法律角度看,实行价格歧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违法的,但对城乡保险差别定价策略行为的判定,关键是对其行为后果进行考察,这需要分析其对社会福利、对社会公平的影响,一般只有垄断企业进行价格歧视时明显损害了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才会引起法律审查。[5]在当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在城乡商业保险之间进行差别定价,保持高收入阶层的城市居民保费,降低低收入阶层的农民保费,会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增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防范逆选择现象的发生。[6]因此,城乡保险差别定价符合法律的规定。但在城乡保险差别定价之初,保险监管部门或保险行业协会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制定某种险种费率作为基准费率用于指导保险费率的走向,通过它所掌握的基准费率操纵市场费率的变动,促进保险业有序、持续、稳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凤.价格歧视的法律考察[J].价格月刊,2005(3).

[3]姚启霞.商业医疗保险定价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方工业大学,2008.

[4]罗乐娟.网络营销差别定价策略分析[J].价格月刊,2007(6).

[5]蒋潇君.论反垄断法中对价格歧视行为违法性的认定[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6]戴初建.三级价格歧视福利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上一篇: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对传统公募基金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