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全球学的兴起与中国全球学建构

时间:2022-06-10 09:52:33

国际全球学的兴起与中国全球学建构

摘要: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引发了许多超越传统民族国家概念和边际的问题。为阐释和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国际学术界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全球学”的崭新学科和学术研究领域。这些全球性问题不仅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也与一些自然科学学科如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密切相联,因此全球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我国,“全球问题”研究被置于二级学科“国际政治”之下。相当于国际政治的一个分支或研究方向,这与国际上的“垒球学”的学科范畴相比显然是有很大差别的。

关键词:全球化 全球问题 全球学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2)01-0038-42

“全球学”(Global Studies)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既是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也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它以“全球化”以及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如恐怖主义、环境问题、跨国移民以及文化与身份认同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超越了传统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概念和边际,也非单独的某一传统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等所能阐释和应对的,因此,全球学是一门道地的“交叉学科”。

一、国际全球学的兴起

1995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蒙特雷湾分校设立了首个“全球学”本科业(BA in GlobalStudies);1997年,日本东京的一桥大学设立了首个“全球学”硕士业(MAin Global Studies),随后日本的上智大学、同志社大学也设立了全球学硕士业;2006年,美国罗格斯大学设立了首个“全球学”博士业(Ph.DinGlobal Studies)。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全球学”的本科业,有40多所高校设立了“全球学”硕士业,有近10所大学设有“全球学”博士业。较早的有美国的罗格斯大学、日本东京的上智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皇家墨尔本工学院、德国的莱比锡大学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等。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虽没有开设门的硕士或博士业,但却在国际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一些传统学科之下设立了全球学的业方向。

随着全球学业的开设,有关全球学的学术组织也迅速成立。2000年7月6日,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全球学协会”(GSA,Global Studies Association)在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举行的“全球化、文化与日常生活”国际会议上宣告成立。2002年5月,该全球学协会的北美分会(GSA-NorthAmerica)在芝加哥成立,成员包括来自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以及中美洲等国家与地区的学者。2005年,“亚洲全球学协会”(AAGS.AsiaAssociation for Global Studies)在日本宣告成立。2008年,第一届国际全球学大会(TheFirstInternational Global StudiesConference)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举行,标志着“全球学”正式形成为“全球性”的学术研究领域。

以上诸种全球学协会的迅速成立以及国际全球学大会的组织举办,已经充分反映出“全球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它的“国际性”特征。不仅如此,许多设有该业和学科的大学还彼此合作,结成“全球学合作团体”。如,作为欧盟“伊拉斯莫高等教育交流计划”的一部分,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以及波兰的弗罗茨瓦夫大学,在2005年联合成立“欧洲伊拉斯莫全球学合作团体”,共同设立“全球学”硕士研究生综合课程。2007年,以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阿法利全球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Orfalea Cenr for Global and Intemational Studies)为核心结成的“全球学合作团体”(GlobalStudies Consortium),其合作伙伴包括了来自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的近40所大学的全球学机构或项目。该合作团体每年举行一次年会,实行课程相通、师生互访、就业与实习信息共享等。这些“合作团体”的设立,使得“全球学”这一新兴学科与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一开始就在国际性学术舞台上展开,体现出国际性学术水准。

为推动全球学学术研究的开展,相关的学术刊物也纷纷创办刊行。比较著名的纸质刊物有:创办于2001年的《全球网络:跨国事务杂志》(GlobalNetworks:AJournalofTransnationalAffatrs)(英国•牛津)、创办于2003年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s)(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英国全球学协会会刊《全球化批判研究杂志》(JournalofcriticalGlobalizationStudies)、国际全球学大会会刊《全球学杂志》(TheGlobalStudiesJournal)、《全球化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Globalization Studies)(俄罗斯)、亚洲全球学协会会刊《亚洲全球学杂志》;另外还有比较门的全球研究杂志,如《全球伦理杂志》(Journal of Global Ethics)、《全球史杂志》(The 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全球经济杂志》(GlobalEconomyJournal)、《全球金融》杂志(Global Finance)等。

总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学”业无论是在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上还是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都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二、全球学的研究范畴

按照澳大利亚著名全球学家曼弗雷德•斯泰格教授的看法,全球学“是研究客观全球化与主观全球化进程的一门综合学科。它既关注全球化的现实进程,也关注人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全球意识”。就是说,全球学的研究范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人类社会全球化客观过程的研究,包括这一过程的进展状况、所引发的全球性问题,以及对不同地区、文化、社会的影响等;一是人们对这一过程的主观认识,包括多元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正义、全球伦理、全球公民社会等所谓的“全球意识”。

上述全球学的学科研究范畴在目前国际上的几大全球学学术机构所组织的学术活动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以“国际全球学大会”为例,该组织自2008年成立以来,每年都举行一次年会,到目前为止,历届年会的主题依次为:“美国能够纠正自己吗?”(2008芝加哥)、“中东与21世纪的全球化”(2009迪拜)、“危机与全球再平衡:东亚与21世纪的全球化”(2010釜山)、“拉丁美洲与全球化:新兴社会与解放(2011里约热内卢)。2012年的年会将在莫斯科国立大学举行,已确定的主题是“欧亚大陆与全球化:复杂性与全球学”。

不难看出,国际全球学大会到目前为止所关注的是全球学的第一方面的研究范畴,即对全球化客观进程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全球学协会北美分会则将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对全球

化进程的认识上。自2002年成立以来,北美分会历届年会的主题如下:“全球化与社会正义”(2002)、“对全球化研究的批判:继续讨论,新方向与被忽略的主题”(2003)、“全球化、帝国与反抗”(2004)、“全球社会正义的逆流:阶级、性别与种族”(2005)、“另一种全球化”(2006)、“全球化中的争论”(2007)、“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冲突与转化”(2008)、“全球化与和平、人权斗争”(2009)、“全球危机与超越危机”(2010)、“全球危机:以阶级、种族和性别视角出发”(2011),2012年的年会将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举行。鉴于民主进程像野火般在中东地区蔓延,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青年运动、希腊工人大罢工的爆发,以及美国工人阶级在威斯康辛的抗议和罢工等,这些都是对社会组织管理失败的反叛,而且颇具全球性质。因此,会议组织者将2010年的年会主题确定为“失败社会与全球反叛”(Dystopia and Global Rebellion)。

亚洲全球学协会则既关注全球化的客观进程及其所引发的问题,也关注对于这一客观进程的认识。如,2007年在韩国全州大学举办的以“亚洲的人身安全:新兴问题与挑战”为主题的年会、2009年以“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问题”的年会,以及2010年在台湾国立中正大学举行的以“遭遇全球化:当代世界中的宗教”为主题的年会,都是针对全球化过程中所引发的跨国性乃至全球性问题的;而2008年“亚洲的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年会主题、2011年的“全球未来:21世纪的问题与趋势”,以及已确定的2012年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危机”主题,都是侧重于认识和反思。

国际全球学组织是如此,各高校所开设的全球学业课程的设置也同样如此。以美国罗格斯大学的全球学教育为例,其硕士学位的业研究领域就涵盖了有关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人文诸方面,包括公共管理与比较政策研究、环境研究、全球商业与经济研究、全球传媒研究、全球政治与经济、人权问题、身份认同、性别、族群、种族与阶级、信息技术研究、国际法研究、政治暴力研究、恐怖主义与全球安全等。同时,不论学生选择上述哪个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都必须选修以下8门课程中的至少6门课程,分别是:1.全球治理方法、2.国际法、3.全球视域下的环境问题、4.全球商业、5.全球政治与经济、6.历史视域中的全球体系、7.全球语境中的文化与身份认同、8.世界经济。

日本上智大学全球学业正在建设的核心课程是《全球学:理论与视角》(Theories andPerspectives in Global Studies I&Ⅱ),该课程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单元:1.整体史、2.世界民主化进程、3.全球移民与全球公民、4.全球经济与政治、5.人类安全问题、6.后殖民时代的身份认同、7.全球化的本质:历史、技术与观念。

三、全球学的学科特征

既然全球学以全球化的客观进程以及对全球化进程的认识为关注对象,而全球化进程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环境、健康、生物或是新科技与通讯等等,这显然不是某一传统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国际关系学等所能应对的。惟其如此,全球学特别强调突破传统学科界限,进行学科交叉。

如世界首个全球学学术组织“全球学协会”(GSA)及其北美分会就认为,“全球化进程本质上是多维度的,需要对多个学科以及广泛的主题进行研究”,因此,必须“摆脱主流研究视角和方法的羁绊”,而采用“多学科性以及全球视角”,这是全球学协会在研究目标和研究范围上自认为与其他传统学术组织不同之所在。亚洲全球学协会(AAGS)同样“致力于促进创新型研究,以及对国际重大问题的新视角”,它“尤其鼓励消解传统学术界限,将本地事件与广泛的全球化进程相联系的跨学科与跨国理论的研究”。

除“跨学科”特征外,全球学研究者们还认为全球学应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全球学具有跨国性

全球学主要研究跨越国界和文化区域的事件、活动、观念、趋势、过程和现象。严格说来,跨国与全球学并不是一回事,因为超越国界的活动很有可能只发生在某一特定区域,如欧洲或环太平洋地区,而不一定是在整个世界。而从定义看,所有的全球现象都是跨国的,因为他们超越国界或国家控制。一般来说,“国际”(international)也与跨国(transnational)不同,因为它指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但是,习惯上许多跨国现象常被描述为国际性的,例如环境问题,虽然现象本身(如全球变暖)是跨国的,却被说成是国际性的。

2 全球学兼具当代性与历史性

尽管全球化的步伐与强度在冷战之后以及21世纪大大加强,但是全球活动并非没有历史先例。历史上也曾进行过跨国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与交流,比如在希腊罗马帝国时代的古代地中海世界。19、20世纪的欧洲殖民主义其实也是在全球层面进行文化、教育、科技和经济活动交流的例子,并为21世纪全球化进程的诸多方面奠定了基础。因此,要充分理解当代全球化形态,必须要探究其历史先例。

3 全球学倾向于后殖民与批判性

尽管当代全球化的诸多方面都是建立在欧洲殖民主义基础上的,但大多数全球学学者并非不假思索地接受西方特权的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模式。一些学者避免使用“全球化”一词来描述他们的研究课题,因为这个词有时暗示着西方主导下的霸权,其目的在于在全世界传播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还有一些学者把自己的研究路径说成是“批判全球化研究”,以表明他们对全球化的考察并非是为了促进西方特权全球化经济模式。同时,他们有时会说“多种全球化”或“全球学的多重视角”,以表明全球学研究不存在高于他人的主导范式或视角。

4 全球学项目致力于培养全球公民意识

全球学在评价其学术项目时常常推动一项额外准则:有助于培养全球公民意识。这些学术项目的领导者断言他们在培养“全球通识能力”,即通过使学生既理解各种具体的文化传统,又了解共同经历的全球趋势与形态,培养其在不断全球化的世界里应付自如的能力。还有一些学术项目领导人声称他们致力于培养“全球领袖”,赋予跨国组织、运动的未来领袖们解决全球问题、处理全球事务的能力与技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全球学看似无所不及,漫无边际,但其学科渊源却是可以追溯到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当年马克斯•韦伯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印度、中国、犹太教和基督新教的著作,实际是以全球视角研究各宗教之间的异同,他还指出,理性的、合法的威权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层制将会在全球发展,或者说将是一个“全球化”进程。埃米尔•涂尔干则以全球视野,分析社会组织的稳定性。马克思同样也是从全球视角,认为资本是一种全球化力量,不管是生产体系还是销售市场,都将蔓延到全球每个角落。而当代学者如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赛义德的《东方学》等,更是不折不扣的全球学著作。

四、中国全球学的建构

“全球学”这一学科术语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已在中国学术界出现,第一本冠以《全球学》的著作也于2008年出版,但是全球学这一学科在我国至今并没有发展起来。根据目前国内的学科分类体系,“全球问题”研究被置于二级学科“国际政治”之下,相当于国际政治的一个分支或研究方向,隶属“政治学”范畴。这与国际上的“全球学”的学科范畴相比显然是有很大差别的。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的机构和学者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致力于全球学的研究:蔡拓教授所创建的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以及他现在正领导的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其对全球学的研究已非常深入;俞可平教授、王宁教授所开展的全球化问题研究,也同样属于典型的全球学范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全球史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全球史研究项目等,都为国内全球学的建构准备了很好的基础;上海大学则于2010年成立了“全球学中心”,并于2011年6月份组织举办了第4届国际全球学合作团队年会暨首届中国全球学论坛。

另外,国内还有不计其数的从事区域研究、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国际或全球问题研究之类的学术机构,这些都是可以发展成为全球学研究的。事实上,目前国际上的许多全球学机构或项目,都是这样发展或转化过来的。如,伦敦政经学院的全球学研究就从政治系的全球政治业发展而来;德国莱比锡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的全球学则从全球史发展而来;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全球学则由全球公民社会的培训项目发展而来。

更令人乐观的是,为提高各高校的办学自,鼓励学科交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所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已为国内“全球学”学科的设置提供了政策上的充分支持。相信通过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全球学一定会很快发展起来,也相信中国的全球学一定会对在国际学术界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对国家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上海,200444)

收稿日期:2011年10月

上一篇:全球学:全球化发展的必然 下一篇:全球关系与全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