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时间:2022-06-10 05:58:0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摘要】新能源汽车是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推动和规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成本过高、配套服务滞后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技术创新 对策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治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发展状况关系着汽车行业的生死存亡。曾在上汽调研期间表示,新能源汽车关系着国家安全。

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自2009年一月《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20余项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扶持政策,激励并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达到13%,在这13%中,汽车所产生的排放占到七成。我国正处在新兴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交通碳排放快速增长的趋势难以改变的。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和决心仍不可缺少。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预测我国交通碳排放峰值大概在2030-2040年之间发生,这个预测结果是需要国家执行强力减排政策下作出的,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低碳交通,而新能源汽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此外,我国雾霾天气愈加严重,雾霾范围及持续天数都有所增加,空气中大量的PM2.5极大的影响了百姓健康。环保部的研究证明,交通是很多城市里空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而北京、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首要的污染源是机动车,这一现象也倒逼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二)保障能源安全的要求

石油消费的高幅度增长和产量的低幅度增加,造成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石油净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中国的石油进口的依存度逐年提高,目前以每年近两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4月份石油进口达到每日740万桶,超越美国成为最大原油进口国。随着汽车工业高速发展,全球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带来的能源短缺问题将更加严峻。目前,我们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还在持续上升,特别是石油地缘政治日趋复杂,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的背景下,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的挑战更是巨大。从长远角度看要想摆脱石油对外的依存,实现能源安全,减少环保风险,都需要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起来。

(三)实现汽车强国的要求

当前,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了全球汽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头顶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的称号,我们仍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做大的同时让的汽车产业更加强大。根据相关部门的中期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销将占全球份额的25%左右;汽车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3%以上;形成2~3家年产销400万辆以上的企业集团;产品自主研发技术水平接近日、韩,自主研发产品在我国市场份额占70%以上;工业增加值不断提高,汽车产业涉及的范围将越来越广,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主导。发展新能源汽车、构建自住品牌、提升创新能力无疑是我国汽车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当年销量在世界范围内中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76万辆,同比增长37.9%。2014年,我国新能源车型销量更是迎来猛增――累计销量达到7.5万辆,为2013年销量的3.2倍。在经历了18年漫长的徘徊期后,新能源汽车终于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尽管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面对中国2000多万辆的市场规模来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仍显得微不足道。

同时,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新车销量拉动,市场在售车型销量普遍偏低。由于近几年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大力推广和扶持,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增多,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车型也增多,但总体而言依然很少。如今,进入工信部新能源车目录的国产车约十几款,品牌涉及到奇瑞、比亚迪、北汽、上汽、启辰、雪佛兰等。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提升能源安全、改善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企业设计、生产、营销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春天正在到来。然而,面对政策支持力度逐步缩紧,产销能力仍有待提升的现状,如何应对好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应有的思考。

三、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核心技术来支撑自身产业的发展,那只能去模仿和复制,无法成为行业的主导者。我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早,然而技术上的短板还是很明显,产业发展的相关障碍并未得到彻底清除。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早,但核心技术依然缺乏,其中电池技术的核心零部件依然与跨国车企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多数国内车企拥有了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但电动车的优势并不明显,而且部分电池、电机技术是利用外包策略,导致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目前应用最广的锂电池支持快速充电,但是没有快速电源,用普通电源充电将导致电流巨大。

以比亚迪E6纯电动汽车为例,其电池类型为磷酸铁钴锂电池,配置电池容量200Ah,标称电压316.8V。正常的1C速度,用220V电压时高压侧的电流就是287A,想快速充电电流还要翻倍。而即使慢速0.1C充电,也是28.7A的电流。这意味着,把车停在自己车库,插上充电器慢慢地充,10小时才能充满,电流也还有近30A,电线不加以改造会导致无法承受。

除了电池技术的问题,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的供应紧张也导致整车厂产能不足。此外,续航里程较短、电池寿命存在问题等等也是制约其发展的技术瓶颈。

(二)成本过高

在过去许多年, 新能源汽车没有全面推广, 一个很大原因在于, 新能源的成本较高。相比其节约的能源, 推广新能源车, 汽车厂商与消费者都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在供给端,成本控制存在巨大压力。对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能在整车成本中占据30%-50%,能否降低电池成本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仍缺乏相关核心技术。目前已上市的新能源汽车普遍价格过高。以腾势时尚版为例,其厂家指导价格为36.9万元,消费者在享受11.4万元补贴后,到手实际价格为25.5万元。这样的价格和传统燃油汽车相比仍缺乏竞争力。

(三)配套服务滞后

首先,充电桩数量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市场,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配比超过4∶1,而标配为1∶1,而新能源汽车增量还在快速增加。无疑,充电桩的欠缺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阻碍。其次,充电口标准不统一也成为了限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短板。中国在2006年就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插头、插座、车辆耦合器和车辆插孔通用要求》(GB/T20234-2006)。2011年,中国又推出了GB/T20234-2011推荐性标准,替换了部分GB/T20234-2006中的内容,其中规定:交流额定电压不超过690V,频率50Hz,额定电流不超过250A;直流额定电压不超过1000V,额定电流不超过400A。相比2006版的国标对更多充电接口参数进行了详细标定。标准仍不够完善。另外,其只是推荐性标准,也并未强制执行。

(四)自主发展能力面临考验

未来五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补助并将补贴范围从示范城市扩大到全国,但从2017年起,单车补贴数额“退坡”幅度将较以往明显加大。2017年-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下调,其中:2017年-2018年补助标准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年-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此外,四部委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均有所提高,作为消费者想要获得补贴,其购买的新能源汽车需满足几项条件: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符合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售后服务及应急保障完备,在销售地区建有售后服务网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质量有保证,其中乘用车生产企业应提供不低于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期限等。

补贴力度的显著“退坡”意味着汽车企业必须学会丢掉政策拐杖自己走路。此前,政府补贴一直是新能源产业重要利润来源。而补贴政策的缩紧对自主发展能力较弱、政策依赖性严重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挑战。

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技术创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

政府应通过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通过建立研发专项基金、财税政策倾斜等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建立人才创新培育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产学研相结合。此外,企业应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努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到研发快速电源、提升续航里程等方面,同时应该努力降低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

(二)建立地方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产业群的建设有利于最大限度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形成规模效应,提升生产能力,降低成本。地方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地方产业群建设,如成立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产业联盟为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群。建设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试点区,在土地资源、信贷资金、能源等基础要素上给予支持。建立汽车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企业装备改造和科技创新。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研发企业新增地方税收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等。

(三)完善配套设施

我国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之一是配套设施严重滞后。配套设施的建设要与新能源汽车使用量相协调,需要政府统筹规划,进行市场调研,协调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和电力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建设领域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加大对配套设施如充电桩、维修网点的建设。同时,完善售后服务、信贷消费等汽车服务,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制定长期战略规划

普惠政策的逐步缩紧必引起新一轮的“大浪淘沙”,虽是挑战,更是机遇。新能源汽车企业应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在研发环节加大投入,早日实现相关技术突破,占领市场先机。此外,企业应制定5-10年战略规划,促进企业在产业中快步成熟,平稳应对补贴缩紧带来的影响。

五、结束语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能够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而且是发展低碳经济、带动产业升级、建立新型战略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我国要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建立产业集群、完善配套设施等措施,不断增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早日使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参考文献:

[1]杨萍,易克传. 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新能源的SWOT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

[2]庾晋. 机遇与挑战并存[J].天津汽车,2007.

[3]马春梅.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J].学术交流,2011.

[4]程广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与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

[5]曾耀明.史忠良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对比分析[J].企业经济,2010.

上一篇:论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现状及完善 下一篇:我国库区、滩区移民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