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10 03:24:45

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摘 要】语用学研究语言的运用及其规律,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将语用学理论运用于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本文阐释了语用学中的语境、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关联论在翻译中的运用,每个方面都用了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使我们看到了语用理论在准确推断话语语用意义、推动翻译实践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翻译 语用学 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49-02

【Abstract】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usage and its rules. Pragmatics, which has got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offers a kind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with deep significance for translation. This paper, by illustrating some examples,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of several main theories of pragmatics, such as context, cooperative principle, speech act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 Based the discussion, it throws ligh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some pragmatic theories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terms of promot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Key words】Translation Pragmatics Theory

一、引 言

翻译研究是译者解读原文、或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现代翻译理论不再追求一字一词的对应,更注重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源语信息的动态系统,以期达到译文与原文一致性或读者感受的相似性。语用学,是探讨语言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使用与理解,也就是研究说话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表达意义的过程,以及听话者对说话者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从而得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的过程。虽然语用学重视的是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而翻译针对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但是两者共同关注的都是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语用学中的许多理论研究成果都可运用于翻译实践。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反而能对翻译实践起到启示作用。

二、语用学理论与翻译

1.语境与翻译

语用学研究使用中的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换言之,语用学是语言在一定环境中的意义研究。因此,语用理论的研究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而语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和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把语境分为以下三种:语言语境,即文章或言谈中的上下文;交际者共处的非语言语境(社会文化背景),即说话人使用语言和听话人理解语言的客观环境,如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交际的主题、正式程度、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等;交际参与者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即各自不同的经验、知识、信仰等足以影响交际的种种情况。[5]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语境的概念也是动态发展的,原来不为双方共有的知识完全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语境对交际双方言语的表达和理解有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例如:

A:I did not know you could sing so well. You are even better than Fred.

B:Nonsense.

Nonsense,词典的解释意义为“废话、胡说”等,但根据话语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non sense可能只是B的自谦之辞,译为“过奖了”之类。如果不管说话者的身份,见到nonsense一律译为“废话、胡说”,则与原文所要传达的意思不符。因此,对说话者交际意图的理解仅仅依据其语义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语境信息的补充。听话者需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不同,译者更需要重视语境因素。英国翻译家Newmark对翻译中的语境作过这样的评述:“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3]王佐良先生认为:“翻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6]因此,译者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语言信息进行推理,深刻领会词句的具体语境,选择恰当的目的语来表达原文的真实意图。

2.合作原则与翻译

语言学家Grice认为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言者和听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调节言语生成和理解的机制,他认为存在着一套支配会话行为的原则,即“合作原则”。他提出来的合作原则有四大准则:①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际目的所要求的信息,但不应包含超出要求的信息;②质量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③关联准则:说话要关联;④方式准则: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要有条理。[2]根据Grice观点,人们在互相交流信息时是互相合作的,交际者遵守合作原则,有助于达到最有效的信息交流。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听话人就要根据语境推断出他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例如:

A:How about going home?

B:There’s lots of home work for me to do.

在这个对话里,B对A的问题的回答显然违反了关联原则,但听者抱着B愿意合作的态度,寻求问题与B的答案之间的联系。于是把“有作业要做”与“回家”相联系,从而使对话连贯起来。

合作原则虽然是根据会话交际归纳出的原则,但它同样也适用于翻译。翻译也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并且更为复杂。它涉及两种语言(始发语和目的语),是一种语际之间的信息交流,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语言交际和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语言交际。译者只有遵循上述原则才能把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效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实现成功的交际。译者遵守数量准则,就要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量进行翻译,不随意增减信息量;遵守质量准则,就必须忠实原文原义,不更改原文内容,不允许错译、乱译;关联准则要求译者既考虑原文上下文的关联,又要考虑译文与译文读者的关联;方式准则要求译文清楚简洁,避免晦涩拗口含糊其词或冗词赘句。如果译者遵循合作原则,那么,译者与原作者以及与译文读者的交际就是成功的。

3.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

英国语言学家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普遍语用学的语言学基础。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分说:“表达性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成事性言语行为”。他把所有的语句分成表述句和施为句两大类:把含有施为动词(即施为句内的主要动词)的语句称为显性施为句,把不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称为隐性施为句。[1]根据Austin的这种理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诸如陈述、请求、命令等行为,而并不仅仅是句子。说话者通过语句及语境执行言语行为,并在听话者那里产生出交际效果,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是言外之力。Searle将其拓展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将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与言语行为紧密联系起来。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规约和非规约两种:所谓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字面语义的一般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即依据句子的语法形式,按照语言的使用习惯立即可以推断出的用意。所谓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则主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来推断并实施。[4]

在翻译对话和话语转换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些话语的条件、时间以及上下文。我们常常感到原文里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主要是因为原文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完全一致,它所示的言外之力需要发掘,然后译者还必须通过明晰或隐晦的方式把这种言外之意传递给译文读者。例如:

A:Let’s go to the movie tonight.

B:I have to study for an exam.

B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句。它更多地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取决于环境才能推倒出其用意。为此,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着眼于语用特征,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表述。

4.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论认为,语言的交际过程是一种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交际的受体要理解交际者的真实意图,就是要寻找到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交际的成功。最佳关联指的是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用最小的努力来获得最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要取得最佳关联,必须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语境是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所以关联论的语境不限于显示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言语交际中的语境不是双方事先知道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

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的目的也就是交际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期待,关联论把翻译看做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是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称。译者应根据关联论丛潜在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语境假设,推断原文的意图,选择适当的译本,努力实现原文作者意图与读者的期盼吻合。在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更应如此。文化差异会影响到对原语信息的获得,缺少一个共有的语言与文化。那么,关联论的最佳关联注意到原文中的文化语境。译者应该努力找出原文信息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以获取语境效果。

三、结束语

由于翻译这一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翻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现有翻译理论来源的差异性等,翻译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这一现象说明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有待于深化,需要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从更多的相关学科引进理论。而语用学理论正在被应用到语言教学、跨文化交流、语言习得、语际语言研究和翻译等等领域,其理论指导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语用学在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并被运用到翻译研究与实践之中。正如以上所述,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翻译中,可以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而在翻译过程中语用学的理论也得到更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总之,翻译中应用了语用学理论,可以解释以往错综复杂混乱的翻译理论的现象,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为译学建构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62

2 Grice, H. Paul.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and J. L. Morgan(eds.). Syntax and Semantics[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3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Pergamon Press, 1982

4 Searle, J.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PU, 1969

5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10

6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34

上一篇: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 下一篇:提升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 打造一流留学生教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