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呼吁教师发扬“拿来主义”

时间:2022-06-09 09:41:58

新课改呼吁教师发扬“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个词汇,源于他1934年写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文中所提出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的态度和原则,无论对人对事,都有很大的教益。就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来说,正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发扬“拿来主义”,做个“拿来主义者”。

首先要“自己拿来”。“拿来”不是“送来”、“抛给”;“拿来”是拿来主义者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表现。虽说新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课改实践活动,但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新课程理念由课程专家事先阐述好了,新教材也由学科专家编写完毕了。如果教师没有拿来主义者主动拿来的那种意识,那么最先进的理念、最科学的知识也只能是别人的观点、他者的知识。教师要“自己拿来”首先就要有课改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洞察当今社会的变革趋势,能从教育功能、教师职责的高度,体会新课改的迫切性,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自觉成为课程的改革者。

关键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如果说“自己拿来”是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态度的话,那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则是拿来的方法和原则。

“运用脑髓”即学会思考。这是对拿来主义者思维能力的要求,是拿来主义者能“放出眼光”的前提,假如失去了这一能力,拿来主义者就放不出眼光,没有眼光,则拿来就会变成“糊拿”,或许还会被“送来主义”蒙骗。照理说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运用脑髓”是自然的要求,但也许是长期以来,教师执行教学大纲,消费教学资源,锈坏了脑筋,滋生了惰性,人云亦云的情况较多,这也是新课改以来不少教师难以适应的原因之一。如果顺其发展,那么新课改的前途就颇为担忧了。同时,新课改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也需要教师“运用脑髓”解决应对。

“运用脑髓”,首先要对新事物正确理解,掌握其精髓、真义。比如,在宏观策略上,教师置身于课改的浪潮中,该以何种方式实践改革?是急风暴雨式的激进革命还是和风细雨样的稳健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课改实践的行为和方法。学习比较不少新课改文献,发现虽然课改对传统基础教学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过程、评价方法、管理制度提出了种种责难和不满,但行文无一不强调“针对过分的……”,由此可见,把课改理解为我国基础教学的自我修正、充实、完善、提高更适切,那么,教学活动中新旧的关系、破立的程度也随之摆正了位子。课堂教学中,之所以有的教师常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学习方式当作教学方法,就是因为教师在“自己拿来”之时,不“运用脑髓”,以致浅化、曲解理论,时髦病盛行。如果单单把教学方法理解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那么至少应该指出,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采用相应的什么教学方法,而且,也不必忌讳讲授、讲析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要忘记传统中蕴涵大量的智慧与精华。

“运用脑髓”,其次是要积极内化新知识、新理念,并在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放权是本次课改的一大特点,新课程把教师看作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主张“用教材教”,这既是对教师地位作用的肯定,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与原来的“教教材”相比,新课程中教师有了较多的教学主动权,而且也能使课程更贴近教师、学生和地方的实际,但同时也可能使新理念、新课标的落实有较大的游移性,其游移的程度与教师是否善于“运用脑髓”领会编者意图,解读课标,创造性使用教材有关。记得在一次关于《身边的故事》的课堂评议活动中,教师就针对课堂时间有限的,如何取舍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说,课标仅要求“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只要达成这一要求,不必面面俱到,选取一、两个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例即可;而有的教师则认为,虽然“用教材教”,但教材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教学资源,像“与文字和书籍打交道”这一内容是重点,不能随便舍弃。真是“一本教材,千种经验”。

另外,“运用脑髓”,还要求教师剖析、反思自我。这既是需要“拿来”的原因,也是拿什么来的依据。其实,本次课改就是在分析目前我国基础教学问题、弊端之后,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吸收借鉴国外教育教学成果的一次拿来。虽说认识自己往往是最难的,但立足自我需要基础上的“拿来主义”才有意义,也才能放出更准确的眼光。

“放出眼光”即有主见,会选择,善运用。这也是拿来主义者必备的一种能力。在新课改纷繁复杂的新事物中,要“自己拿来”,做到“扬弃”,教师就必须“放出眼光”来。若不然就可能在众说纷纭的观点前、精彩纷呈的课堂里,或迷失本我;或犹豫不决、徘徊不敢前进。

由于新课程改革是由实验区慢慢依次推开进展的,所以,这一过程中就有许多教师“敢为天下先”展示了颇有创意的、操作性较强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起到了示范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其他教师盲目跟从,机械照搬,不顾教学内容、环境、条件及师生实际,片面追求形式的丰富、活动的多样、方法的多元。“放出眼光”就要教师对拿来的事物分门别类,正确评估其功能,并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取舍,既不抱残守缺,也不简单地喜新厌旧,依据自身需要,营建特色课堂,教学中用一颗慧心去思考,用一双慧眼去寻找。

只有教师发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的“拿来主义”,课程才可能变成“新课程”,教师才会是“新教师”。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实验学校)

上一篇:风雨人生路 艰辛学子行 下一篇:诸子简介·荀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