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批语继续下去……

时间:2022-06-09 05:54:45

让作文批语继续下去……

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作文本发下来的那一刻,学生很想看看老师怎么批,提出了哪些建议和意见,但新奇感过后“健忘”严重,下篇作文中同样的弊病又会重演。老师在批下篇作文的时候也很少关心上篇作文中对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有多少得到了改进。作文批语在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促进学生思想转变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我想,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小视了作文批语的作用,只解决了“批完”的问题,忽略了更重要的后续提高和延伸教育,这种提高和延伸不仅仅局限于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私密情感的直接对话。

范例一:给xxx同学《一件难忘的事》的评语:“读了你的文章,老师很欣慰,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但叙述事情的经过时,应该注意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描写。比方说,‘我拧开药瓶’可改为‘我难过地拧开药瓶,心里像刀绞一样’;‘我流出了眼泪’可改为‘看着白发苍苍的爷爷,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补充,老师做了提示,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哟!”下次批改作文的时候,我习惯性地浏览学生的回复,看到他进行了修改,还给我写了一句话:“老师你看行不行呢?再请赐教!”我回复:“好了很多,我还有些建议,已经做了提示,再试试,改动一下呗。还有,改来改去的太乱了,重新誊抄一遍,交给我看,OK?”这次学生没回复,直接拿着作文找我来了,一番面谈后,他高高兴兴、工工整整地誊改了一份交给我看。于是我就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一番,并将草稿、誊写的正文张贴在墙壁上。

范例二:学xx在作文中写道:“我想,我可能是喜欢她吧,要不怎么我看到她心就怦怦跳呢?”读到这里,我不禁一愣,看来班上那些饶舌的学生并非是空穴来风呀!如何避免“青苹果”早熟,保护孩子天真无邪的自然情感呢?我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喜欢一个人很正常呀,她很优秀,喜欢是一种仰慕;她长得漂亮,喜欢是一种欣赏……不知道你的‘喜欢’是哪种呢?期待你的回复哟。”发作文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了他,他很惊诧,看了看我,我向他点头笑了一下。他摸摸后脑勺也笑了。作文本再次交了上来,我读到了他的回复:“老师,她长得漂亮,各方面都很优秀,简直就是我的偶像,拜托你别让班里那些‘猴子们’胡说八道了。”我提笔回复:“你也是个帅哥呀,有谁能像你一样,长、短跑风一样就到终点了;你那画作,我都想收藏了,赶明儿送我一幅呗。你在老师心里帅呆了!很多同学也都喜欢你哟!”他看后回复:“是吗?谢谢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接着我在班里就以“欣赏”为话题,上了节晨会课,正确引导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情感走向。

我们身处农村小学,在指导作文教学尤其是作文讲评时,限于学生多、教学辅助手段有限等情况,每每只是举个典型的范例,从文章的整体布局和写作技巧方面去讲评,希望可以以点带面。但写作与个人素养、个人能力密切相关,更需要的是因人而异。以点带面的做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效甚微。如果教师再“小视”了批语的作用,那提高习作质量无异于天方夜谭了。我们的方法应该多样化,通过教师有血有肉的批语,让学生参与和教师批语的回复对话,让学生感到新鲜,有尊重感,使习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教师有的放矢,辅之以恰当的“公开”延伸(誊抄、张贴、表扬……),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会在这种愉悦的对话中得到提高。

我们对习作的指导不单单局限于对学生习作技巧的教授,同时肩负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那就是从字里行间窥视出学生的心理,让批语成为师生心灵交流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民主、平等、鲜活地对话,拉近距离,保留自尊与尊重,成为学生诉说心声的对象,进行明的或暗的引导,促其学会反省,学会自我调控。

学生的未来谁都无法预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所掌握的便利通道,通过作文批语因人、因文而导的“继续”,让每个学生都感觉自己受到尊重和重视,使教师成为学生作文的“引路人”、成长的“知心人”。

上一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若干讨论 下一篇:叩开小说阅读与欣赏的门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