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效教学的方法

时间:2022-06-09 05:25:01

语文有效教学的方法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有效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08-01

1.明确目标,学有所得

语文的教学目的很复杂,词语、句法、逻辑、修辞是该讲的内容,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观点思辨也是语文应有的内涵,或许还不止这些。但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师只能确定一两个中心。就语文特点而言我认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教学层次即先引导学生感受字面的内涵,再进一步由学生自己对感触较深的点进行拓展挖掘,反对一味架空内容、不着边际的讨论。即便是对美的感悟、对思想的挖掘,亦应由文本直接得出,不宜主观随意深化美化,否则会让学生如堕云里雾里,迷失阅读的本初目的,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明确教学目的后,教师可筛选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个性的综合性的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

2.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迪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本文节选自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这篇小说是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原型,描写了一个孩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本文重点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伴随着这种爱,英子告别了他的童年,走向了成熟。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这种爱,追随作者告别童年的脚步。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英子成长的复杂心理变化。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一方面,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因为”“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例如在教《春笋》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其一:本文所写的主要人物是放牛娃,给题目添一个副标题——《一个的放牛娃》。要求用一个能表现放牛娃的品质词语填空,并说说根据。"此疑一出,激起千尺浪,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仔细看课文,认真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说“热爱科学”的;有说“脚踏实地”的……并引用课文内容,说得头头是道、又跟邮局,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稍加点拨,就顺利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教师接着顺势再设疑:其二“本课既然主要是写放牛娃,那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放牛娃'作为题目,而用'春笋' 呢?此问一出,再次激发学生兴趣,第二个教学目标——题目的含义、作用及文章的主要写法由此顺利展开……”。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4.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在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以下良好的习惯:认真书写、勤查字典、词典、积极思考、质疑问难、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课文批注、做笔记、记日记、修改作文、沉着冷静、积极应考等习惯。

当然,好的学习习惯还需严格的要求着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学生学习语文的行为,我要求学生:每人要有一本钢笔字帖,力争每天临贴写一张16开的字;每人要有三个笔记本,一本用作课堂笔记,一本用作记日记;还有一本用作课外知识积累。每人要有一本汉语字典和词典,以便随时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问题;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语文近期及远期学习计划,如要制定好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学年计划等,并保证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语文;学会科学安排时间,巧用课余时间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坚持每天背诵汉语字典或词典10个字的音、词、意,阅读课外读物不少于5000字;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5.教学方式创新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因此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上一篇: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