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生态城市与甘肃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6-09 05:19:34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与甘肃可持续发展

甘肃位于中国西部内陆,是我国资源大省,在174种已探明矿产中,10种储量位列全国第一。但甘肃却是我国经济发展滞后地区,2009年GDP总量在全国31个省份的排名是第27位;在工业能耗方面消耗也较高,据统计2008年,甘肃省万元GDP能耗为2.01吨标准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2吨标准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7倍。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和经济弱省,如何围绕《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具体要求,从全局性和战略性高度来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建设循环型农业体系、工业体系,还需要建设循环型社会体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影响着城市聚集效应的发挥。而循环型社会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城市、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重要保证。因此围绕《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建设循环型生态城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和甘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战略需要。

甘肃在循环型社会体系构建中要围绕发展静脉产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构建绿色社区、构建节约型政府等方面切实开展起来。

从“动脉产业”到“静脉产业”

所谓“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是资源―产品―消费过程。相对于动脉产业,“静脉产业”是指围绕废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国际上,形象地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行业称为“静脉产业”,由于它能够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静脉产业是国际上对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一个比喻概念,是循环经济的“肌肉”,它独立于其他产业又把所有其他企业和整个社会生活连接在一起,使循环经济贯穿于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在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中,经济活动的主体大都着眼于动脉产业,而忽视静脉产业的作用。在循环经济的运行中,静脉产业是与动脉产业同等重要的产业部门。静脉产业既可以解决由动脉产业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又把动脉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二次资源进行利用。

从国外静脉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该产业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美国环保局资料表明:回收再利用1吨铝,比从铝矿开采生产1吨铝的耗能量节约95%,钢铁节约能量74%,铜节约能量85%,再生纸节约能量74%,塑料80%以上。此外,进行再生资源的产业化,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地,进而减轻由此带来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以说随着“静脉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也会成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一支主力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是对市场结构中缺失的静脉产业部门的完善过程,也是我省解决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加、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对公众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据报道,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

而甘肃省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主要是依靠各县市的回收利用公司,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回收服务网络。例如兰州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主要有雁滩旧货市场和西固旧货市场以及兰州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兰州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在兰州市内四区有180个回收网点,资源、网点、规模为独家优势。按照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规划(2007年―2010年)的基本要求的规定“经过三至五年时间,构建起由社区回收、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利用处理三个层次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使兰州市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再生资源通过网络体系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可用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基本消灭二次污染”。但目前省城兰州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良性联动发展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链条,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截至2008年底,甘肃省16个城市生活垃圾平均无害化处理率仅为32.28%,其中兰州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按照甘肃省“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规划的要求兰州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70%,嘉峪关等9市不低于80%,天水等6市不低于60%的目标,部分城市将难以按期完成。

而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废弃物品种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废家用电器中的特种废弃物,含有许多对环境有害物质,如不处理或处理不当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环境杀手”。如电冰箱中的制冷剂R12、发泡剂R11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电视机显像管含有汞、铅等的高毒性物质;电脑有一半元件含有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汞、砷、铬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如果将大量的废旧电器丢弃野外或简单掩埋,废旧电器所含的重金属就会渗入地里,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并最终导致人体中毒。如果对废家电采取简陋工艺和设备进行处理,也可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一些老型号的电脑大多含有金、钯、铂等贵金属,小企业采用酸泡、火烧等方法提炼贵金属,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渣、废气,严重污染环境。“垃圾是放错的资源”,过去人们常把生活垃圾当作废物对待,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成为资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单一的垃圾处理方式也开始向综合性的处理方式改进。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大投入,舍得投入,并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处理,使垃圾处理无害化、产业化,尽可能地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再生资源回到生产或者消费环节。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指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培育成新型产业。《总体规划》指出,全省要逐步建立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完善再生资源储运系统,建立若干集中的再生资源分拣整理场所,开办各类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吸纳和组织包括个体经营户在内的从业人员进入交易市场开展合法经营,形成废旧物资回收、分类再使用、再生利用良性联动发展的产业链。建立与完善绿色产品研制、开发与生产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节能、节水、无污染的产品以及再生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

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市民环境意识强不强,也是垃圾

处理成败的关键之一。城市生活垃圾的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关系到所有市民、机关、单位、企业的切身利益,政府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并逐步建立公众参与垃圾管理的机制,使大家都认识到垃圾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使大家都有“减少垃圾生产、正确处理垃圾”的“主人翁”精神。

二是从源头上控制垃圾量,实现垃圾源头减量。控制垃圾量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关键。限制一次性包装物,鼓励包装材料回收利用;减少或限制使用一次性商品;禁止使用难降解的一次性包装物;要首选尚具有使用价值的旧货回收再利用,余下部分分类加以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二次资源,实现资源再生。

三是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分袋制度。垃圾分类收集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垃圾从家庭、单位、医院、商场和集贸市场所有垃圾源头开始分类,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有机垃圾等5类。电池体积小危害大,实行单独收集。要彻底解决垃圾问题,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分类收集是关键,垃圾袋装化收集只是由混合散装到分类收集的过渡阶段。一直以来,居民已养成了随手将垃圾丢到垃圾道的习惯,袋装化收集是对居民垃圾袋意识的培养,使居民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习惯袋装垃圾,为下一步分类收集打下基础。

四是,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中,主要对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利用,包括再使用和再循环。输入的是城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输出的是可使用和再循环的原料和能量以及减量化后卫生填埋的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如图所示。

五是,加强相关法规建设。甘肃省可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指定具体的可直接实施的生活垃圾管理法规。尽快完善执法的保证和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践行绿色消费,构建绿色社区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全省推进可持续消费:禁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超薄型一次性塑料袋,逐步在商场、酒店、机场、车站、公园和旅游景点取消不可降解、不可循环使用的一次性产品,争取社会塑料购物袋综合使用量下降60%―80%。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努力践行绿色消费,通过使用节电、节水器具和产品,倡导消费绿色标志产品,杜绝长明灯,购买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无公害标志食品……,社会公众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节约,也能集腋成裘,每个人很小的改变会带来整个社会巨大的变化。

绿色社区除了具备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硬件设施外,还要形成一种环保文化氛围,积极引导社区群众参与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绿色消费等实践活动。它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环境、建筑和人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社区。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应充分发挥其在循环型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力作用。在循环型社会体系的构建中,社区是最直接的组织者、最有力的教育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社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运用社区的力量来组织一些活动或推行一些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应该可以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循环社区的方向――建立社区废弃物分类回收清运系统,在大型商场、超市和专业店大力开展节能技术升级改造,全力推动照明、空调、电梯及其他耗能设备的节能工作,建立社区中水回收系统,推广先进节能措施和管理模式……到2010年,全省要建成循环型社区30个以上。这是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据此,必将引起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

在践行绿色消费,构建绿色社区的循环型社会系统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妇女在在循环型社会体系的构建殊优势和作用。由于妇女在家庭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我国家庭75%的消费是通过妇女进行和完成的。妇女能否选择一种低消耗、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可直接影响到生产结构的改变,以及环境状况。而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如果每一位母亲都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使她们在生活中通过点点滴滴来影响孩子,就可以增强下一代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自觉性,养成节约和绿色消费的好习惯。

开展绿色家庭先进典型创建活动。绿色家庭是指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带头实施绿色生活方式的家庭。通过这些家庭,影响和带动其他家庭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使更多家庭加入到绿色家庭的行列里,由此创建成为绿色社区,绿色社区的每个家庭将通过选择绿色生活方式来践行循环经济。

构建节约型政府

节约型政府是指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政府的资源消耗维持在最低水平,并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至20%,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头号耗能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看来,政府部门的节能潜力还相当大,政府没有理由不在节能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有过一项读者调查,其中90.3%的人认为政府的浪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调查显示,81.9%的受访者明确赞同“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当从政府做起”。

节约型政府的构建,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而且也是政府自身良好形象的体现。通过政府的率先垂范,实现调节经济运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了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推动循环型社会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倾力打造一个节约型政府,是实现循环型社会必不可少的关键,应该说没有“节约型政府”就没有“节约型公众”。

为此,《总体规划》提出,要突出抓好节约用电,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全面使用节水设备,精打细算节约办公用品,严格公务车辆节能管理,加强政府建筑节能管理,集约使用土地,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等。

打造节约型政府,通过相关制度的规范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转变,提高自觉节约的意识并最终付诸行动,使绿色、低碳、循环、节约成为一种常态。在节约型政府的构建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节约用电。据估算,我国各级政府机关的节能潜力为15%至20%,也就是说,我国各级政府目前消耗的能源中至少有15%--20%被浪费了。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下班后切断所有的电源。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尽量少开灯或者是不开灯,做到人走灯灭,坚决杜绝长明灯。合理调控室内温度,一般夏季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22摄氏度。

二是节约用水、用油。正确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养成随用随开和用后随关的用水习惯。加强公务用车的日常管理,对采购、保险、维修、报废处置等进行动态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切实降低汽车运行成本,严禁公车私用。

三是节约办公资源。爱护办公区域内的公共设施。节约使用办公用品,凡是能够重复利用的坚持重复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公用品的利用价值。加强公文资料复印管理,提倡双面用纸,节约纸张。

四是规范政府节能采购。对政府节能采购进行强制性规范,规定要尽量明确、细化,使政府采购机构在具体操作中有据可依。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在广大政府采购当事人中形成绿色采购的广泛共识,尤其要消除广大采购人员的模糊认识,尽快统一思想,使采购人能够自觉地开展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应该优先购买节能环保产品,各地政府采购监管和操作机构应该以实际行动来推行政府节能采购。政府采购要尽量采购再生纸、节能灯、低排量汽车等环保产品,实现“绿色化”采购。

五是制定建立节约型政府的相关法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对政府行为应该有法律对其进行约束,政府内部也应明确责任,制定奖惩制度,以调动政府人员节约的积极性,有奖有罚,也使得制度人性化。对违反规定的相关责任人应进行严厉处罚,以显示政府节约的决心,也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协调、促进作用,通过相关的制度保障,如法律保障、经济刺激、科技作用等多种方式,使之逐步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选择。按照《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政府应充分运用政策引导、法规规范、投资扶持等手段,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消除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推动企业自觉按循环经济理念去发展壮大自身。在甘肃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

上一篇: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好方式 下一篇:构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3+1”循环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