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省服装类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9 03:59:42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省服装类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河南省服装类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当前的结构性就业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对研究区域性的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可以提供有效参考,也可以促进服装类大学生培养及就业机制形成,对缓解省内大学生的就业矛盾和压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河南省 服装类专业 学生就业

河南省服装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从2005年至2010年实现连续增速超30%,特别是2010年增速超过45%,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纺织服装成为五大战略支撑产业,河南省为此推出185个产业集聚区,其中有45个集聚区把服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郑州、新乡、南阳、周口成为河南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而许昌、开封、安阳、商丘、平顶山则成为产业集群区。同时,在产业转移的浪潮推动下,来自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等地的企业到河南寻找合作机会。仅2009年,就有上百家沿海服装企业及服装产业链条上的配套企业落户河南。

注意到河南省服装产业的发展为服装类大学生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河南省服装工业发展总体趋势正逐渐由原始的粗犷型转为集约型,相当一部分服装企业已成为具备现代化经营模式的集设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专业化程度更高、分工更细,因而对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服装类高等教育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当前高校服装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河南省服装行业的特点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社会发展规律表明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服装行业属于基本生活需求,但同时又体现着时尚、品味和文化。

服装市场的发展是同物质生产水平紧密联系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多数家庭步入小康,服装作为美与基础生活必需品的交界区,迎来了发展和繁荣的历史机遇期。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河南省服装市场需求呈现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广大乡镇居民需求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近年来兴起的一些小型的工厂和作坊在一定程度上切合现阶段服装市场的需求,他们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成为就业市场的主渠道,而规模化的,集研发、设计和生产于一体的服装大、中型企业相对不足造成了高校服装类毕业生结构性困难。

2.高校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1)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一直秉承传统的“学院派”教育理念,受其自身教育教学任务制约,长期以来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对独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实际锻炼,和企业接触较少,一旦学生真正面对形势复杂的服装用人市场时会表现得无所适从,缺乏信心。调查表明,66.7%的毕业生认为缺乏对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的了解是困扰就业的主要原因,在毕业后有50%以上的高校服装专业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关联不大的职业,这既是毕业生本人也是服装行业的巨大损失。

(2)教育机制改革具有滞后性,未能随经济发展进行及时调整。市场经济变化具有即时性,而高等教育体制具有统一性与恒常性,这就导致教育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就业市场变化。大学的专业设置是由教育部统一目录所决定的,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性差,如果高校根据市场需求申请一个新专业,从申请到批复,往往已经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期。

(3)教学重点放在艺术设计,忽视技术能力培养。服装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专业课开设时将设计作为主攻方向,将设计理论、效果图技法的传授作为核心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服装设计大赛,突出服装设计艺术性的特点,忽视了服装作为日常用品、贴近生活的本质。这就导致人才培养的适应面窄,学生真正面对就业时综合能力薄弱,特别是在实际企业生产中用到的知识方面动手能力差,在就业竞争中针对性差。学生往往只能从基层岗位做起,在真正达到目标职业时许多学生已经被迫放弃了原有专业。

(4)课程设置难以覆盖全面,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服装工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分工越来越细、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多,和其他专业领域交叉点越来越多。许多高校已经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原有的课程安排也很难做到知识的连贯和系统。

3.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与学生实践锻炼之间的矛盾

帮助学生将在学校学习到的内容付诸实践最好的方法就是实习。然而许多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一方面由于学生实习期有限,实习期结束后将可能不再继续为企业服务,相当于实习企业在为其他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企业规模有限,自身以承接样衣加工和市场模仿为主,不能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设计岗位。同时在制版等工艺环节,学生自身能力难以胜任,企业也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企业更愿意聘请经验丰富的技师。

4.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就业问题

一方面,学生自身在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等方面还存在断层,侧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人文社科知识学习,架构不完整,难以满足用人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漠,缺乏自我认知和职业环境探索,要么是对于自身发展方向不明确,要么是单凭自己想象确定职业目标。再者,学生就业的行业意识传统,缺乏创新意识。地域意识较强,就业流向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缺乏在省内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想的就职单位首选依然是事业单位,自主创业、民营企业所占比例相当少;缺乏职业精神,怕吃苦,惧怕竞争,协作与沟通能力欠缺;再加上前期学业成本投入太大,就业期望偏高,导致学生就业面狭窄。

二、服装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通过政府、用人单位、学校、社会大众和学生自我就业观念的确立,形成齐抓共管、相互协调的机制和局面,提升服装类大学生就业质量。

1.改革教育体制,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赋予高等院校更大的办学自是解决当前高校发展缓慢、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不匹配的前提和基础。政府部门的职能应当将工作重心从规划和审批的具体工作中转移到制定调控政策,鼓励高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鼓励高校分层次教学,提高开设专业与职位、岗位的匹配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应当把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作为工作重点,着重考查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和用人市场反响的优劣,而不是简单地考核课程资料是否完备、软硬件设施是否达标。对于教师选聘,应当打破各种学历限制和职称条件,“不拘一格降人才”,将有着丰富经验的技师吸收到实践教学环节。

2.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服装高等院校作为教学主体,无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负有直接责任和主要责任。针对现代服装行业分工更为具体、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特点,服装院校必须深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改革课程设置,拓宽专业覆盖面,细化课程分类,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将服装学基础知识同数字信息技术、人体工程学、环境学、流行传播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兴趣与特长,重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能力。学校也要将关注的重点从单纯的就业率延伸到学生职业发展,建立学生跟踪长效机制,在学生职业发展关键阶段给予指导和帮助,将学生职业发展作为学校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后劲。

3.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服装院校要想深化实践教学,就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在充分考虑企业效益的前提下,选择规模大小适合、人才需求对口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习应当分阶段穿行,定期输送学生顶岗实习,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又能保证企业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推动学生理论与技能的提升。

4.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市场就业观念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终身的过程,在校期间对学生职业发展来说是探索期、谋划期和积累期。高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就业观,结合社会发展特别是服装行业的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所在学校资源优势制定切合自身、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顺利完成就业。

第一,从第一课堂入手,将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专业化,实行全员指导,特别是对于就业弱势群体,更应当提高关注度。

第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转变工作职能,把“服务”作为工作的基础,为学生提供政策帮助、信息帮助,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加大宣传,树立专业品牌。把握工作的连续性和延伸性,除做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外,还要对毕业后的学生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专业教师也应当加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从专业讲授的层面适应服装行业发展要求,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讲授时将职业要求及时反馈给学生,保证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曙平.试论中国服装行业的教育供求现状与变革[J].纺织科技进展,2009(1).

[2]雷电.浅析就业需求环境中高职服装设计人才专业素质的构成[J].美术大观,2008(10).

[3]王晔.浅谈分层教学在服装实训教学上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8(19).

[4]居新宇,刘兴,徐寰等.2009纺织专业大学生就业调查[J].中国纺织,2009(6).

[5]徐迅.对高等服装教育课程设置国际化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6).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上一篇:电网企业技术技能人员培训研究 下一篇:Pro/E软件用于机械制图强化课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