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

时间:2022-06-08 06:55:45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能促进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同时还能增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促进餐饮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途径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hote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le enhancing the employa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hotel management students,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te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hotel management major;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nnovative ways.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推动我国餐饮行业发展的同时,还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在酒店管理教学中,基于酒店管理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为此,本文从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

一、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开始由“重文凭”转向了“重能力”,若高职院校一味地注重理论教学,势必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产生分歧。因此,高职院校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适应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酒店人力资源需求所需

在酒店日常管理的过程中,酒店的人力资源部门不仅关系着酒店的日常运营状况,同时还关系着酒店今后的发展,因而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实践教学,能够使毕业生在应聘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实际能力,更好地融入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增强酒店综合实力的同时,也为酒店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3.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想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拥有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扎实的操作能力。而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渗入。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它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同时综合周围的环境以及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4.促进餐饮行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出来的管理人员,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亲身实践中的管理经验结合起来,及时投入到酒店管理工作中,针对酒店日常发展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创新酒店管理模式,在提高酒店的整体管理效率同时,将促进我国餐饮行业的发展。

二、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多数高职院校将酒店管理中的实践教学放在第四与第五学期,而前面的三个学期则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前三个学期主要以集中学习系统、宽泛的理论知识为主,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锻炼。而学生在第四、第五两个学期中的实践锻炼,能力上可能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其心理状况、职业道德以及创新能力等都将成为招聘单位对应聘者关注的重点。而这些不能靠单纯的理论,需要结合周围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需要长时间的指导与培养。由此可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比较明显,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2.重技能培养,轻综合能力养成

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视野狭窄。重视单一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及意识的培养,学生成为被动的“技能机器人”,缺乏后续发展潜力。酒店业的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决定了酒店业人才必须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而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更是培养的重点。因此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服务层面的操作技能,限制了培养人才的出口口径。

3.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与管理不够

校外综合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这时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升学、毕业论文等多重压力,指导教师很难协调学生、学院和酒店的利益。学生希望指导教师能帮助他们减轻劳动量、提供轮岗的机会;酒店则希望指导教师能够稳定学生的情绪,不要干预酒店的用人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学校也由于经费、师资等原因.很难安排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学生擅自做主,提前结束实习等,造成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紧张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混乱。

4.专业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对该专业的教师要求较高,除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酒店实践经验。但是,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很多专业课教师虽然具有硕士学位,但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根本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缺乏。

5.考核体系不完善

实践考核手段单一,考核标准缺乏具体指标,考核方法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学校对实习生的考核主要依据酒店方和实习指导老师反馈的信息,如是否遵守酒店的规章制度、实习评语、实习日志和实结以及是否遵守学校的实习纪律等来评定实习成绩。通过这些依据实际上只考核了实习生的实习表现,而对实习是否达到了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往往缺乏量化的考核依据。这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

1.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首先,在学生入校期间,学校应将学生实践活动纳入整个酒店管理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班动员、组班、校企签约、酒店见习等四项工作来培养学生酒店管理的意识。其次,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酒店管理以及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初步了解。再次,学校可以在每个学期的节假日,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最后,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中,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

2.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加强综合能力养成教育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宗旨出发,加强学生思维训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同时,在日常管理中还要营造酒店文化氛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养成,如在校园内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等;也可将相应的酒店兴趣社团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3.加强校外实习的指导与管理

对学生校外实践任务重、实习基地分散、实习岗位多样等诸多管理难题,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机制。由专人负责,明确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责任,选派或聘请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教学和管理业务水平高的实习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深入酒店实习现场。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习;保证信息畅通。定期对在岗实习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随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4.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师资队伍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只有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使教育改革获得成功。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加快培养专职“双师型”教师,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或短期集中去酒店等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训练或挂职锻炼;另一方面应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双师”队伍,可常年聘请有较高职位和多年酒店管理经验的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校授课,以解决“双师”不足的问题。

5.完善实习考核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考核体系,考核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方面:酒店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巡回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生的自我评价;除此以外,还应包括学生通过专业实习,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的考核。这项任务的考核主要由酒店完成或者依靠社会考核来进行。只有完善的实习考核体系作保证,才能够使实习生达到专业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齐炜,谌莲莲.酒店管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2]陈修岭.关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1).

[3]陈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再议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下一篇:谈中职学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