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差异

时间:2022-06-08 06:44:53

[摘要]汉语和日语同属汉字文化圈,都使用汉字,因此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字形相同的同形词。中日同形词的存在无疑对中日两国交流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它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习得。但如果忽视中日同形词,特别是同形近义词差异,就会产生误用。因此有必要明确同形近义词的差异。本文将从词义、词性、搭配、褒贬、语感、文体6方面研究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差异。

[关键词]中日同形近义词 词义 词性 搭配 褒贬 语感 文体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76-01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同形词。它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既有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一面,也有因对其认识不足而常引起误用的一面。其中同形近义词最难习得,如果忽视其差异,就会产生误用。本文将举例来探讨同形近义词在词义、词性、搭配、褒贬、语感、文体上的差异。

一、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及分类

中日同形词指中日两国语言中字形相同的词。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从词义角度将同形词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近义词、同形异义词三类的居多。其中,把词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的同形词定义为同形近义词。

二、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差异

中日同形近义词在意思用法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者易产生误用。这里从词义、词性、搭配、褒贬、语感、文体6方面探讨同形近义词的差异。

(一)词义不同

从词义范围角度将同形近义词细分为以下三类:

1.中日两语有相同意思,但汉语词义范围比日语广。“最近”在汉日语中都有“近日,说话前不久的日子”之意,但汉语中还表示“说话后不久的日子”,可用于将来时。如“最近要去上海出差”的“最近”表示将来,日语中无此意,因而不能直接使用日语「最近,应译为「近いうちに上海へ出する。此类词还有“紧张”“感情”等。

2.中日两语有相同意思,但日语词义范围比汉语广。“反对”在汉日语中都有“不赞成”之意,但日语还有“相反,颠倒”之意。如「反方向,这是日语特有意,应译为“相反方向”。此类词还有“注意”“大事”等。

3.中日两语有相同意思,但各自也有其他意思。“单位”在汉日语中都有“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之意,但汉语中还有“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部门”之意,如“我们单位人多”应译为「うちのCvは人が多い。另外,日语中还有“学分”之意,如「g位が足りない“学分不够”。此类词还有“意见”“专门”等。

(二)词性不同

有些同形近义词虽表达相同意思,但词性却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汉语:动词,日语:名词。“牺牲”在汉语中可作动词使用,但在日语中只能作名词使用,如“他为国牺牲了个人利益”应译为「彼は国のために人の利益を咨にした,而不是「咨する。此外,“关心”“根据”表示动作时应使用「にv心を持つ「を根にする的形式。

2.汉语:形容词,日语:动词。“发达”在汉语中是形容词,但在日语中却是动词,如“技术发达”应译为「技gがk_している,而不是「k_です。“紧张”“充实”也是这类词,应使用「~する的形式。

3.汉语:他动词,日语:自动词。“充实”在汉语中可作他动词使用,但日语中却是自动词,如“充实生活”应译为「生活を充gさせる。因日语「充gする是自动词,所以前面不能直接接宾语,应使用使役形来接宾语。“发展”“满足”也是这类词。

(三)搭配不同

搭配不同指修饰对象或作用对象不同。“柔软”在汉语中常修饰“坐垫/沙发/毛衣”等具体名词,但在日语中却常修饰“方・B度・辍钡瘸橄竺词。另外,“培养”在汉语中既可作用于“细菌”等物体,还可作用于人,但在日语中却只可作用于“细菌”等物体。因此“培养人才”应译为「人材を育成する。此类词还有“贵重”“追究”等。

(四)褒贬不同

“差别”在汉语中有“差异、不同”之意,作为中性词使用,但在日语中还有“歧视”之意,既可作名词使用,也可作动词使用,如「中国人は外国でよく差eされる,可见日语中有贬义色彩。此类词还有“检讨”“深刻”等。

(五)语感不同

“失败”在汉语中既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用于战争等重大事件中,语感比较强。而日语中通常只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语感比汉语弱,因此“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了”应译为「日清檎は”堡筏俊埂4死啻驶褂小爸饰省薄胺词 钡取

(六)文体不同

“愉快”在汉语中常作为口语用于日常生活中,而日语中却作为书面语用于论文等中。因此“暑假很愉快”不能用书面语「愉快,要用对应的口语「Sしい,译为「夏休みはSしかったです。此类词还有“现在”“克服”等。

三、结束语

中日同形近义词因存在微妙差异,所以学习者常会引起误用。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同形近义词,本文从词义、词性、搭配、褒贬、语感、文体6方面举例探讨了同形近义词的差异。今后有待增加研究词汇进一步研究同形近义词。

【参考文献】

[1]何宝年.中日同形词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傅秀娟.以同形类义词为中心探析中日同形词的使用[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03).

上一篇:关于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下一篇:父爱如橘,父爱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