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解应用题能力

时间:2022-06-08 10:00:40

提高学生解应用题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应用题;识数;计算;

表格;数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3―0104―01

现代教学论认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低年级应用题的内容虽然简单,却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难点呢?笔者认为,要把这一难点有计划地分解到各个教学阶段,从而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一、在识数中注意应用题概念的教学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渗透应用题概念,在富有情趣的识数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识数教学时,总要借助事物或直观图像,引导学生数一数,而后把数的概念用数字表示出来,以帮助学生认识数。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逐步引出的方法,有步骤地按应用题的陈述顺序组织学生观察和表述。如,教师在画有小草的黑板上贴3只小兔后问:“草地上有几只小兔?”再贴一只小兔后问:“草地上又来了几只小兔?现在一共有几只小兔?”然后引导学生用三句话,独立口述出小兔数量的变化过程。尽管教师没有提到应用题的概念,却在教学中渗透了应用题的概念,把识数与应用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认识了数,又为今后学习应用题做好准备。

二、在计算中重视应用题计算方法的教学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其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在计算教学中设计应用题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学第一册教材中安排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以及相应的加减法计算题。在计算时,可以根据加减法的运算意义,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口述计算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边演示边启发学生口述:“老师左手拿一个气球,右手拿一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有几个气球?”口述体现了加减法的含义,学生在口述运算过程的同时,已经提出了数学问题。在学生对运算意义有一定的理解之后,出示计算题,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结合实物口述运算过程,在加深学生对运算意义理解的同时,自然地引申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上,潜移默化地渗透应用题的计算方法。

三、借助表格应用题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表格式的问题介于图画与文字之间,是图画应用题向文字应用题的过渡。这种表格应用题有以下几个特征:1.每道题分三栏写在表中,第一、第二栏是两个已知条件,第三栏是要求的问题。这样就把应用题的结构表示得简单、清楚。2.第一个条件用图画出来,第二个条件用文字叙述。这样图文结合,从具体到抽象,扫清了学生的文字障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最后的问题用括号表示,便于学生填写,有利于转化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表格式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使学生初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具体步骤是,教师可以化静态为动态,把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分别制成三张卡片,依次出示,引导学生说出图意,使学生对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有所认识,加深印象,并与问题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应用题。这样很自然地把表格应用题转化为文字应用题,强化了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四、利用简约精确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解应用题的思维方式

在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种类逐渐增多,除了把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用图画表示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用简约、精确的数学语言概括题意。如,“食堂有9个梨,苹果的个数是梨的4倍,苹果有多少个?”在做这类题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出苹果的个数跟谁一样多,然后把苹果的个数用语言概括出来“9的4倍?”或“4个9相加?”这样,坚持用简约、精确的数学语言概括题意,揭示问题的本质,获得解题的一般方法。当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理清了思路,就可以灵活思考,独立创造,思考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多方位、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而应用题教学是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把握这一主旨,把解决应用题的教学与识数、计算等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应用数学,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教学高效优质。

上一篇: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下一篇:高中化学作业设计与批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