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体验学习

时间:2022-06-08 08:21:08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体验学习

摘要:如何实现从“教”为中心转向为以“学”为中心,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中的关键。体验学习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让情境拨动情感,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文化熏陶情感,让资源盘活课程是完成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体验;情境;生活;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112-02

一、体验学习的内涵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它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体验、感悟和内省,实质上也是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对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能力的原动力。它不仅仅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它会作为活动的结果而存在,并且作为活动追求的结果。

二、体验学习的预期目标

实施“体验学习”就是要求学生用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体会事物、促进学生有道德、有尊严、有品位的生活,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互动,相互激励、促进的教学新格局。在教学活动中,要立足课堂,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使“体验学习”成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体验学习的几种类型

1.情景体验式。情感体验式就是指教师捕捉和优化道德情感的引发点,引导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情景体验式主要有表演体会情境、音影渲染情境、游戏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故事引境等形式。

2.操练体验式。操练体验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切入主体性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操练,在试一试、读一读、做一做、画一画、算一算、练一练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操练体验式主要有游戏互动、情景表演、实验验证、反复练习等形式。

3.角色体验。所谓角色体验,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角色,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体验相应角色的感受,练习“承担”相应角色的义务,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道德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也可以说就是要学会“角色承担”。

4.内心体验。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有效地组织道德实践活动,有效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使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

四、课堂上如何落实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感悟道德。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情境。教师在体验活动中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促进学生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内化与升华,在亲历中将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身行为或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如教学《快乐亲子会》,笔者从儿童的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内容请孩子介绍自己的家、说说家的故事,围绕“爱与亲情”设计了亲子测验、亲子游戏、亲子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孩子们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表露自己的心迹,宣泄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认识;家长也在互动中反思自己,增进对子女的理解。

2.着眼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要促进人有道德、有尊严、有品位的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最终走向哪里?它必将穿越狭窄的课堂空间,回到德育生成的广袤沃土之中,回到生活中去,回到生活的本源中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体验。

如教学《走近残疾人》,笔者设计了几个体验活动。第一:人人闭上眼睛,体验盲人世界。第二:继续闭上眼睛,慢慢站起来,慢慢走几步。然后思考这几步与你平时走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三:每组再派出两个同学继续参与体验,一个蒙眼,另一个护送他到教室后面的桌子后再折回。另外还要请出一个同学单独蒙眼体验。三次体验活动层层深入,教师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残疾人的生活,真正体验到残疾人的困难,生活的艰辛,自觉地对残疾人产生同情心,愿意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残疾人。

3.文化渲染,在熏陶中升华情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把《品德与社会》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该学科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中秋搏饼,是厦门所独特的民俗民情,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笔者结合《乡风乡俗》课程的学习,生成了对这一主题内容的探究活动。笔者设置了了解搏饼的由来,采访了“厦门通”范寿春老爷爷,交流搏饼知识,课堂体验搏饼的乐趣等环节。活动内容直接取材于闽南乡土文化,以学生为主交流了关于闽南中秋搏饼的各种知识,特别是关于闽南中秋搏饼的历史背景知识,让学生明了搏饼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闽南中秋搏饼的热闹场面,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4.链接资源,在愉悦中增长知识。教师要树立起鲜明的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应该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课程资源,利用社区资源,通过家乡的历史、家乡的地理环境、经济特点、交通规则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认识生活、参与生活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梧村社区是厦门市的交通、商贸中心,周边拥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公交始发站及BRT等城市交通设施和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大型商业中心。教学《变化中的社区》,笔者根据学校所处社区的特点,以《变化中的社区――从“吴村”到梧村》为课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梧村社区,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梧村社区,从交通、商业、居住的环境探究社区的变化,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头脑中激活自己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并有所思考,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转化为自己的心智结构。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教师指导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课堂因有效而精彩 下一篇:心灵与文本的对话